《海鷗食堂》從赫爾辛基的日本小食堂,尋獲生命中的溫度與力量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赫爾辛基這座北歐城市的一角,一家小小的日式食堂散發著獨特的人情味。《海鷗食堂》這部溫馨的電影,描繪了日本女主角幸江在異國他鄉開設小食堂的故事。電影以輕鬆的節奏,細膩入微地展現幸江從餐館初期的客源稀少,到偶遇同鄉的小綠與正子,進而與當地居民發生種種微小趣事而產生心靈交會,直至食堂終於熙熙攘攘、高朋滿座,這一路的高低起伏,詮釋了她在海外尋找自己的幸福與力量的進程。


raw-image


整部電影更多反映了我們真實生活的一面。看似夢幻的海外生活,實則也難免現實生活中會有各種挫折與沮喪。有期待也會有沮喪。但我很喜歡幸江和其他角色在面對困難或煩惱時,都能以平和淡定的心境自然流露內心,即便在抒發感受時,也只是平實地陳述內心狀態,無過於沉重的情緒夾雜,呈現出一種相當健康積極的樂觀態度。這種處世哲學,並非對生命中的創傷視而不見,反而是受傷的背後,有一股堅韌的力量在支撐著前行,我也從這些人物身上獲得勇氣與力量,明白即使重重困阻,也要泰然自若、用幽默或是從容的態度繼續直前。


raw-image
“只是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罷了”

片中巧妙地展現了日本與芬蘭文化的相異與共通。比如芬蘭較為重視個人、機會和性別平等主義,強調個人自由和獨立性、包容多元的價值觀,我想這也是幸江來到芬蘭開食堂的原因,在劇中,正子感嘆幸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真好,而幸江只是淡淡回應她只是不做她不想做的事情而已。

從對正子故事的描述可知,她是一位相當傳統的日本女性,因此很是羨慕幸江能勇敢地擺脫日本集體主義的社會框架,為自己而活。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這部電影也在鼓勵女性們,尤其是日本女性,可以勇敢地遵從內心的聲音,追隨內心的召喚。


raw-image
有些事情不做是不知道的,並不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另一個我特別喜歡片段是,為了吸引當地顧客,小綠想嘗試將符合芬蘭人口味的鯡魚、馴鹿肉、小龍蝦等食材做成飯糰。積極說服幸江一起試做新口味後,雖然嘗試後口感怪異,連老是在食堂蹭免費咖啡的芬蘭朋友也一臉嫌棄,嘗試失敗的小綠對幸江感到很抱歉,雖幸江有自己對飯糰得堅持,她認爲日式飯糰還是得用梅干、鮭魚才是最棒的味道,但也安慰小綠任何嘗試都是有價值的,沒有嘗試便不會知道哪個選擇更好、更適合自己。


raw-image
凡事終究會改變,人都是會變的。 往好的方向變就好了。

雖然海鷗食堂部節奏緩慢、情節平淡的電影,但最打動人心的在於角色之間的真誠對話。有一段,小綠聊到哪天她得離開時,幸江是否會感到寂寞。幸江很坦誠自己當然會感到寂寞,但她也認清一切事物都在改變,對我來說,雖然這種認知是一種智慧,卻也讓人感到淡淡的悲傷在心頭徘徊。

而小綠說「只要往好的方向變就好了。」這句話像是一道光芒,從認清一切都在改變而感到悲傷的縫隙穿透而入,讓人對生活中的未知變化多了一份期待,期待著迎接美好的改變。即便辛苦的轉變在所難免,但一切都在改變,只要我們在每一天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就是在朝著美好的方向前進。


在赫爾辛基這家小小的日式食堂裡,用愜意溫暖的方式,向我們娓娓道出人與人之間連結的重要性,以及友誼的寶貴價值。在這裡,我們可以尋獲日常生活中的力量,喚醒對生活的熱愛與珍視。希望自己也像幸江一樣,懷著感恩的心細細品味身邊的一草一木,用堅韌樂觀的精神,去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與考驗。


1會員
2內容數
寫下大腦裡的喋喋不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