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下降的真相:不敢生,是因為你比較窮嗎?

2018/07/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回顧歷史,出生率下降的問題其實並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
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時代,當這些文明去到頂峰時期,出生率就會開始下降。以古羅馬為例,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國的代表君主,是羅馬走向強盛和繁榮的頂峰時代,可是在他的那個時候開始,羅馬的生育率已經開始下降。
在之前的時代,羅馬一個家庭有十個小孩也很正常,但隨著帝國的建立,經濟和政治都穩定下來,漸漸地每個家庭都變得跟今天一樣,只有一兩個小孩。因為在繁榮的時代,人類不論階級和男女,都渴望追求更舒適以及自由的生活,至少不要使現在的生活品質受到削弱。而生育率下降的現象,也是羅馬帝國最後被蠻族入侵而崩潰的原因之一。

兩種養育模式

婚姻和生育,有其代價,因為養育兒童會產生經濟負擔、身體負擔、責任,並會減少行動自由。所以,生育變成最適合在以下兩種情況發生:
  • 1、養育成本極低
  • 2、養育資源極多
貧窮的社會,就算你不生育,你都不會有甚麼好的生活,不生育的夫妻省下來的時間和資源,也不會給你甚麼更好的機會。所以他們生育的前題,就是既不會花很多時間去教育、養育,也不會好好呵護,抱著粗放的心態,天生天養,孩子夭折也沒甚麼大不了,沒書讀也沒甚麼大不了,補習之類更是不會想,小孩子隨便餓他不死就行了。
這就是我們常看到網絡上被罵的那種「沒能力養就不要生」,這種家庭自然會產生很多意外,孩子的未來也十分堪憂,但是不要忘了的是,這就是構成我們理想生育率的真相。理想的生育率背後,就是能令最多小孩吃到食物就好,甚至可以吃不飽,而且跟大家理想中的相反:正是沒能力的人才要生。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有不幸和艱苦的人生,但兄弟姊妹多的話,互助能力也強。
另一種情況就是你的資源極多,你可以一直生,都能夠保證每個孩子,都擁有充足的食物、教育、居住、機會等資源。那意味著你不僅能夠完全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同時也能夠付得起錢,去支援一個孩子要投資成材的所有錢和服務,包括教育、補習、道德、情感、快樂的童年,以及將來出社會時有充足的準備。
 

資源不夠,卻追求品質

如果你堅持要保持父母或孩子,擁有一定的生活品質,那麼你的想法就是追求第二種的生育模式,但那不等於你還有第一種低成本模式的生育能力。所以這就是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我們教育出大量已經準備好追求品質的人,可是我們的社會卻只能提供不追求品質的資源。
受過教育、對生活有要求,並在經濟發達的社會中,才會覺得「窮」是不生育的理由,這是因為意識到生育的代價就是把生活品質再下降。而所謂窮,總是衣服得暖,飯吃得飽,行動多少有自由,心理上是捨不得讓生活更糟糕的。
窮並不是理由。窮,但對生活有品質要求才是理由。如果你接受五十年前小孩的養育和生活水準,生育並不是問題。可是那樣的水準,在今天看可能會被視為虐待兒童。
這和生物學上的「r/K選擇理論」一樣。生物的生育策略分為r-type(不是駕駛戰機射異形的那個)和K-type,前者就是低投資多生產,後者就是高投資少生產。正好對應人類社會中養育成本低和高的策略。

少想一些問題,你就敢生

生得多的好處是,就算每人的品質都不好,但兄弟姊妹數量多,他們之間的互助關係也可以產生力量。所以一旦放棄了教育品質,就會大量的生,生到可以單靠親屬就形成一支團隊為止。
其實在古代,包括日本戰國時代,戰爭的其中一個起因正是因為農村剩餘人口過多。也就是說,生產力始終還是受限於土地質量(天然資源),而不僅僅是勞動力。這也是為何人類的社會不斷循環著土地兼併、最後陷入亂世的原因,因為當人口走過生產力的飽和點,人類就會突然察覺,人口必須配合足夠質量的土地才能夠進行生產。
去到今天也是一樣的,就算我開的是遊戲公司,也一樣要租辦公室供水電,雖然我不是種田,土地去到今天變成房地產和其他資產。只是古代的人不可能有這樣的遠見、理性和教育程度,去了解事情的本質,他們在生孩子的時候沒想到土地會不夠,總是要等孩子成人後才發覺土地不夠。
所以,關鍵的差別並不是古代農業社會和現代社會的生產模式,而是我們在生孩子以前,已經有了選擇策略的偏好,而且多考慮很多問題。少想一些,你會敢生,但這已經不是多數人想要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鄭立
鄭立
鄭立,網名Cheng Lap、九龍帝國、無想流流星拳,尊稱C大、鄭夫子,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與公眾史學碩士,政治評論家、專欄作者、遊戲開發者,曾在中學任教,代表作為遊戲《民國無雙》、《中山立志傳》及政治隨筆集《有沒有XX的八卦》等;參與製作的手機遊戲《光輝歲月》亦已推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