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隆基

孫隆基

15 位追蹤者
21會員
52內容數
由新到舊
國會的“亂戰”如何讀解?國會目前之亂,“亂鬥”一詞不足形容,不若“亂戰”。“亂鬥”有失控之義,2021年初川普競選連任失敗後鼓動川粉進軍國會山莊近之。“亂戰”則是有戰略、有勝算的篡權行動。謀略就是理性的計算,希特勒1933年2月焚毀國會乃其範例。近日執政黨發動“群眾”撻伐唯一的民選機構“擴權”乃另類的“國會縱火案”。
Thumbnail
2024-06-02
0
在機場出關時目睹這樣一幕目前不乏華人責怪中國大陸竟斗膽對美國人“硬”起來,要求恢復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這些人固不懂敵我方“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道理,也缺乏生理學常識:一個器官如果已在充血勃起中,不是總書記一個指令就可逆轉的。
2024-06-02
2
美國人“與敵同眠”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2024-05-05
5
以鄰為壑古例兩則目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做所為有先例:古代斯巴達人把鄰邦淪為“黑勞士”;英國長期以來把愛爾蘭當作臥榻旁的敵體,猶如“加薩走廊”,值西歐宰制全世界,日益富裕時,愛爾蘭人卻淪為歐洲的癟三;在大英帝國極盛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釀成大災荒,使愛爾蘭人口喪失四分之一。
Thumbnail
2024-03-26
2
大選與“博物館驚魂夜”在《博物館驚魂夜》裡,一名守夜更人發現館中的死物因魔法活了起來,而且聽他調度。亟於在兒子眼中洗刷“輸家”形象的老爸就把孩子帶來,坐上一人貴賓席,而老爸則成了節目主持人。我稱之為《老萊娛親》的翻轉版,足以為當前台灣大選需贏取年輕一代的參選人的諷喻。
Thumbnail
2024-01-12
4
一葉知冬(急遽降溫)總統候選人竟公然否定自己宣示效忠的對象嗎(指國家和憲法)?此事不值大驚小怪。這並非口誤,也非測水溫,因為水溫已掌握十之八九,而是切西瓜,此悖逆之論並無導致選舉失分。歷史也是一種新陳代謝,李登輝主義版的“中華民國台灣”勢將淡出,這個與“前朝遺老”的公約數,如今成為該剪掉的前朝辮子。
Thumbnail
2024-01-03
3
當大學教授與計程車司機一般見識時本文從兩則"計程車對話錄"破題,其一謂習近平的"反貪腐"是為了讓習家包辦貪腐。此論從計程車司機流溢至大學教授,前者無可理辯,後者可喻之以史: 秦將王翦手握重兵,出征前卻頻頻向秦王索討田宅,以示自己胸無大志、其器小哉。當前台灣大選競選人面臨"違建"爭議而對物業死死不放確實"其器小哉"!
2023-12-20
5
“普世價值”與“戰爭之居”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將世界分成“後歷史”的自由民主國家與仍陷在“歷史“泥沼”中的專制獨裁國家,兩者之間的互動唯有依循後者的法則--戰爭。此說類康有為的從“據亂世”至“太平世”之說,但更似“伊斯蘭之居”針對“戰爭之居”的二元對立。西方藉“捍衛人權”亂人之政、滅人之國創始自18世紀的三強瓜分波蘭。
Thumbnail
2023-11-21
5
“歷史的終結”會是一副甚麼模樣?法蘭西斯·福山的《歷史的終結和最後一人》出版三十載,然華語界似乎無人掌握“最後一人”的意涵。淺顯地說:當個人的“人權”大抵都獲尊重,推動“歷史進程”的那股“氣”就散了,用西式“自由民主”界定的歷史目的論也就走到了盡頭。目前台灣似乎已陷在這個“末人”陷阱,但對岸大陸“復興中華”那個“氣場”卻還未散。
Thumbnail
2023-11-21
1
全民賠罪觀在《三塊看板》這部電影裡,美國中西部的一位媽媽因女兒被姦殺而警方未能破案,遷怒警方,先是租鎮外公路旁的三塊看板發言羞辱,繼而放火焚毀警局,卻不受追究,最後夥同一位前警員跨州去殺害一位陌生人,以洩心中之恨。我們這個時代是提倡這類思想。本文因台灣的吳睿軒事件有感而發。
Thumbnail
2023-11-19
3
四千二百年前的歷史教訓原先以為第四冰河時期結束至今的全新世只構成一個時段,如今被國際地層委員會為三個副時段,而“4.2千年事件”被當作是從第2至第3段的分水嶺。三者以目前的階段最長,似乎也該到了臨界點,或者已經越過了也說不定,學術界是否在等待一個大劫以命名第四個副時段的起點“事件”?
Thumbnail
2023-11-18
3
Ocean's 8的第八個半寫於2019年7月 這部片子台譯《瞞天過海:八面玲瓏》,乃Ocean's 11系列最晚近的一部,將盜竊集團變成全女性,卻畫蛇添足地插入了華人雜技演員秦少波,該人在故事裡從未參加籌畫,事後分贓也不見有他。他並非偉岸男子,身材比女人還細小,因此不脫美國電影以中國人代表“中性”的窠臼。
Thumbnail
2023-11-18
0
《血觀音》的認知失調這部據云揭臺灣政壇黑幕的電影,以棠府祖孫三代三位女性為核心,涉及政商勾結、地下交易、掏空公款、滅門慘案等罪孽,最後的贏家是氣質高雅、虔誠信佛、總是笑臉迎人,卻心如蛇蠍的棠夫人。為避誨淫誨盜之嫌,故事對惡人做出“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的詛咒。”劇情卻對“愛”與“人情”都缺乏批判。
Thumbnail
2023-11-18
0
從喝飲料拒用吸管說起【寫於2020年5月新冠疫情期間,有感川普有二度當選美國總統的可能而重發】 我在美國任教職時,一位美國同事告訴我:他從小就抗拒用吸管喝飲料,因為如此做有點“娘娘腔”。我想起了這段插曲,是當白宮在防疫期間對全國作每日報告,美國總統繼佛奇博士提倡戴口罩後,說他本人是不會戴的。卻由第一夫人梅蘭妮去戴。
Thumbnail
2023-11-18
2
一場被歷史遺忘的大疫: 1918-1920的H1N1流感此文乃2020年初的舊作,當時全球爆發新冠疫情。距當時剛巧一百年前,一場當時算是“新型”的H1N1流感導致全世界5億人被感染,5千萬到1億人死亡,而當時世界人口是18億人,規模遠超於歐洲中古的“黑死病”,但卻從不見於歷史教科書,說明所謂“歷史”確實是一個視差問題。
Thumbnail
2023-11-16
0
從同一頂魔法帽中抽出白鴿,還是兔子?古羅馬滅猶太人,把他們的原鄉改名為“巴勒斯坦”。一千八百年後,猶太人拿了一張東漢時代的地契索回“祖產”,恢復最古老的國名”以色列“,驅逐在“巴列斯坦”棲息的阿拉伯人,閱讀《聖經》長大的西方人認同了這份地契。今日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困死在加薩,足與二戰期間納粹在華沙畫地為牢予以滅絕的“猶太區”比擬。
Thumbnail
2023-11-01
6
用“複調小說”模式詮釋《色,戒》中王佳芝放走漢奸的心路歷程文章批判了《色,戒》故事裡女角“由性生愛”放走了行刺對象漢奸特務頭子的看法。不論小說版與電影版,女角王佳芝都是由她不喜歡的一位同黨“破身”的,正因為這種“性”生不了“愛”,方能去執行任務。李安將此任務拍成了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原著小說則與“由性生愛”更無關係,張愛玲是描寫女性受“二度傷害”的先驅。
Thumbnail
2023-09-13
5
李安的《色,戒》對希區考克的敬禮:李安的無心之“得”《色,戒》這部電影的觀眾和評論家都傾向矚目片中的3場床戲,本文則談愛國學生鋤奸隊在香港密謀行刺“易先生”不成,卻沒預謀地殺死了他的曹副官。這一段為張愛玲原著所無,也為電影觀眾遺忘,乃李安模仿希區考克的《衝破鐵幕》中的一段笨拙的殺人場景,加深了這群學生當不了諜報戰的“冷血殺手”的印象。
Thumbnail
2023-08-27
4
藉悼念米蘭·昆德拉的辭世,介紹中、捷兩個文本的同步性(synchronicity)米蘭·昆德拉於本月辭世,本文用比較中、捷兩個同步性的文本悼念。魯迅的《狂人日記》(1918)與卡夫卡的《變形記》(1915)皆從傳統進入現代的個人異化感起步,魯迅用了“吃人”的諷喻,卡夫卡筆下的主角變成了一個害蟲,但同步後分道揚鑣。卡夫卡導致反“媚俗”的現代主義,魯迅則走上願意被“吃掉”的革命道路。
Thumbnail
2023-07-29
1
此一時彼一時,絲毫無改本文比較了某些華人對1972年尼克森赴北京會見毛澤東和今年6月19日習近平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反應,流露天朝心態,對中國大陸的認同出自對強勢的拜服。然而,出於同一心態,中國大陸以外的華人更常見的勢利是專歌頌憑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建國的國家,專詛咒憑"民族解放鬥爭"自力建國的國家。
Thumbnail
2023-07-13
4
現代“轉輪王”:掌晶片者得天下美國發動對中國的“新冷戰”,最能致敵於死命的莫如科技戰,拜登禁運高階晶片可謂直擊要害。不論古今,科技發展如抵關鍵性突破,傾向進入“神話”想像,幻化為“法力無邊”。若一個當代神話法寶可象徵科技戰的核心技術晶片,當為《驚奇隊長》裡的“宇宙魔方”。這個現象有先例,那就是有輻條的車輪之成為宗教符號“法輪”。
Thumbnail
2023-07-06
5
《廢都》這部小說的時代環境賈平凹的《廢都》的外文被誤譯為The Abandoned Capital或Ruined City,作為匡誤,我在此將這部小說正名為The Decadent Capital。這個新譯名反有助消減原著書名的歧義:它既非“棄都”、亦非“毀都”,而是“頹廢之都”。
Thumbnail
2023-06-16
5
被壓在圖騰柱最底端的那位美國這個國家本來是英裔建立的,而且長期以來都是男性領導,如今“白種男性”在自己的國家裡,不論走到哪裡,都被指著鼻子罵“政治上不正確”,預期會有怎樣的反應? 已明朗化的是他們充實了利用族群仇恨起家的川普運動。同一股怨氣是否和日益變本加厲的大規模槍擊案有關聯,則耐人尋味。
Thumbnail
2023-06-05
5
唯一能辨識的地理方位美國並非在"內政"上儘是"性別政治",乃是國民缺乏地理常識,沒有國際政治意識,因此"性別政治"就是"政治"。它已從20世紀下半葉的女性主義演變為今日的"多元性別"政治,台灣亦步其後塵,但在台灣至少知道世界地圖,對許多美國人來說,唯一能辨認的“地理方位”則是自己的胯下。
Thumbnail
2023-06-05
0
“我閱讀了羅密歐,還沒閱讀茱麗葉!”海峽兩岸的“中國現代史”恍如兩個平行宇宙。國共的成敗交叉在抗戰時代,長期以來雙方都指控對方不抗日。今日共方已將國方算入全民族對日抗戰史的一部份。國府遷台後,以日本為反共盟友,製造了全景式認知失調。至今日台灣縱使寫成像樣的抗戰全史,已非“國家記憶”,“去中國化”的根苗已植於長期錯亂的“國家記憶”中。
Thumbnail
2023-04-30
8
元宇宙裡的風波在19世紀,俄國作家陀斯妥也夫斯基以涅洽耶夫案為本,用人背離上帝的道德律來解釋"邪惡"的本質。近日,台灣仍有人把共產主義抽離了20世紀的歷史。用東正教神學去解釋它。即使將共黨"青埔寨化”為暴力詐騙集團,仍需用台灣的貧富兩極化,青年沒出路去解釋"青埔寨”現象,而不能用抽離時空的神學概念。
Thumbnail
2023-03-31
3
“懷舊”還是“復舊”?本文批判進入21世紀仍有些人番炒冷戰時代的反共八股,將大陸中國描寫成魑魍魍魉的世界,雖然過了1970年代以後已經缺乏說服力。這裡並非單指法輪功,而是台灣的"史學"著作,雖然目的是助長台獨,但繼承的卻是國民黨時代的反共八股。
Thumbnail
2023-03-30
3
棋手、棋子與死侍本文以用西方電影《冷戰諜魂》(1965)、大陸電視劇《風起隴西》(2022)破題,論述棋手和棋子的角色,棋手顧全棋局,必然犧牲棋子,以此評論近期台灣的“不當強國棋子論”和“疑美論”。也順帶一提有"棄子正義"這個概念。
Thumbnail
2023-03-12
7
“自由”是對“必然”的服從“自由是對必然的承認”是辯證法大師黑格爾的一句名言,到了馬克思筆下,成為: “自由是意識到有必然”。"自由“來自对"必然"的服從,卻非認命,認命就不是辯證關係。
Thumbnail
2022-12-29
4
身份認同論 本文用意義對照程式分析台灣的統派與獨派的"身份認同",進一步討論與中國大陸認同的"統派"到底是"左派"還是"右派"。
Thumbnail
2022-11-27
7
現時代新走向:當“民運”蛻變為“民粹”,打壓“民運”將採“去納粹化”措施此文由2019年的港暴引申華人自身有本土的“納粹化”根苗。
Thumbnail
2022-10-03
7
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求同,為何人文社會學科研究成果雷同會招致抄襲案官司?台大國發所抄襲案透露人文社會研究成果不能過度類似,與自然科學研究期待結果雷同相反。本文就此討論“人文事實”與“物理事實”的差別。文中亦介紹今日的“後真相時代”,時代精神本身沒錯,卻為政治騙子提供了靈感與理論根據。
Thumbnail
2022-08-21
10
江山易改6月,工業7國在其年度峰會上提出對抗中國“一帶一路”的創議。中國在武力上絕無可能對美國作出“系統性的挑戰”。美國的“軍區”覆蓋地表和內太空,基地遍布全球,美國的軍工複合體是巨無霸,在世界各地不斷發動戰爭,販售軍武。中國的“一帶一路”是用"民生工業"對抗美國的“死亡工業”,故對它形成全球性的挑戰。
Thumbnail
2022-07-29
5
入鄉隨俗爾灣長老會教堂槍擊案既然並非“中國人”仇殺“台灣人”,沒法羅織成“種族仇殺”,遂被定性為“政治仇殺”。美國較近期的一次“政治仇殺”是2017年美國一批眾議員在維吉尼亞州為慈善募捐打棒球賽作預習,被鐵線網外的一名仇視共和黨的搶手連環射擊,可能有特勤人員在場,只有5人受傷,包括共和黨在眾院的黨鞭。
Thumbnail
2022-06-08
2
常態依舊,能化為可適應的“新常態”否?—美國槍枝疫情之無了期今年美國的大型槍擊案已超過200宗。5月24日德州猶瓦爾迪的22死18傷尤使人震撼,死者除了兇手和兩名老師之外,盡為小學生。美國社會"震驚世界"的大型槍擊案,其實是貧民窟裡的不被報導的常態外溢到富裕社會而已。同樣道理,俄烏戰爭爆發在已達"歷史終結"的歐洲,故轟動全球,在第三世界更大的殺戮則不上新聞。
Thumbnail
2022-06-07
2
致友人《宜消釋異國情緣未了之恨》書—兼評“一個偉大的美國制度”你的人生憾事無需過度自責。我在《殺母的文化》中指出:美國人以中國人為反面教材,是因為中國男人在媽媽與異性戀對象之間猶豫不決、進退維谷,不利異性戀羅曼史這個偉大的美國制度。這裡所謂的“媽媽”只是心理動力學的一個代數符號,不必有一個具體的母親橫梗其間,它只是情感困陷在人生早期被動狀態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2022-05-06
2
世界中古史有待跳出西方“中古史”的窠臼我處於歷史教學這門行業中大半輩子,到頭來發現講授世界史的教師基本上是洗腦師。以"中古"時段為例,這個名詞內建的相對上古的"倒退"觀源於西歐一隅,卻被鋪蓋到整部世界史的"中古"時段上。本文解構了西方中心論,卻未免文明中心論:只論及貫通歐亞大陸的城居文明帶,未及歐亞大草原的遊牧帶,故在文後添加了附錄。
Thumbnail
2022-01-19
8
與《異哉!所謂四大公投教訓騙子政治》一文之商榷此文批判呂正理《異哉!所謂四大公投教訓騙子政治》一文,指出該文仿梁啟超,卻與其楷模背道而馳。梁文以在野黨聲討對外國出賣國家利益,換取他們支持變更民國國體的篡奪者。呂文則瞄準在野黨,捍衛含變更國號之志,在做法上已在去中國化的當權派。
2022-01-18
2
《最後的決鬥》—一齣別出心裁的“羅生門”2021年的製作《最後的決鬥》有關14世紀法國最後一場由官方主持用比武勝負定罪的案件,它有關一宗強姦案,由受性侵的一名貴婦的丈夫挑戰性侵者。電影採取了羅生門式的敘事架構。劇情則是中古歐洲史與現代美國女性主義思維的"混合語"。
Thumbnail
2022-01-06
7
從《魷魚遊戲》談人性論韓國網劇《魷魚遊戲》是否暴露"人性"? 本文論証"人性論"基本上不能成立。
Thumbnail
2021-11-15
6
《猶大與黑色彌賽亞》—一段美國線人的陳年往事近來,某執政黨立法委員乃前政權植入的線人曝光,令執政黨故調重彈,對前“威權時代”白色恐佈再消費一遍。植入線人是任何政府的執法單位慣用的伎倆,說是“威權時代”獨有的現象,則不啻指它是歷史陳跡,在今日的“民主”社會絕跡,十分誤導,亦足以為當前行徑的煙幕。現在讓我們看看“民主的燈塔”美國是如何利用線人的。
Thumbnail
2021-11-06
2
拜登的“卡特時刻”,或許是在上演周瑜打黃蓋吧!近日,美國舉國紀念了911事件的20周年。20年前,正是這場恐攻導致美國揮師阿富汗,扳倒塔利班政權。20周年紀念日原本是拜登總統給自己設下的從阿富汗撤軍的最後限期,如進行順利,雖不無是非成敗轉頭空、塔利班的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之感,療癒是說不上了,總算有個了結(closure)。如今在此紀念日前夕
Thumbnail
2021-09-22
4
美國左右兩極分化各自呈現的“幼稚病”本文分析了美國當前的一場"文化鬥爭"。左翼推動"政治正確"與LGBT的主流化。右翼則回應以境外陰謀論--從"國際猶太陰謀論"到今日的"中共陰謀",最典型的是中共助拜登在總統大選中作弊奪得大位。面臨左翼文化製造的"廢柴化"與"娘砲化",右翼則以捍衛"槍枝文化"回應之。美國的右翼在反中的華人間也有銷路。
Thumbnail
2021-08-31
4
影評: 《游牧人生》: 仙人掌底下的一股清泉電影用一份告白作開場白: “2011年1月31日, 由於對石膏灰夾板(sheetrock)的需求減少,美國石膏公司(US Gypsum)關閉了在內華達州恩派爾(Empire, Nevada)有88年歷史悠久的工廠。到了7月, 恩派爾的郵政編碼89405也被停用。”  顯然,在鳥不生蛋的荒野中的恩派爾
Thumbnail
2021-08-13
8
華人裡頭的“川粉”與“川癡”哪一位國家元首在本國被推翻,反而在另一地搖身一變成了邪教教主?確有1974年衣索比亞的一位廢王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但此人已遭世人遺忘,而今日能對號入座的是川普。本文更感興趣的是這位白人至上主義的教主如何也迷到了不少華人。
Thumbnail
2021-06-21
1
《殺母的文化:20世紀美國大眾心態史》形上(meta-)導讀我這部著作的舊簡體版中已經加了章節導讀,卻發現不解決更根本的問題、導讀基本上是白搭。必須先寫一個更根本的“形上”(meta- )導讀。新簡體版在2018年7月面世,序中指出了一個現象:“舊版上市後,網路上出現一則讀謂:已經移民美國有年,但從未遇到我書中所描述的情形。這好比一位長期居華的老美說:他從來
Thumbnail
2021-04-27
2
美國反智傳統的淵源(1) 近來參加了一場讀書會,閱讀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的《美國的反智傳統》(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該書台譯本剛面世,而不少人對川普現象也不無困惑,乃有此議題。我是主講者之一,不足一小時,言猶未盡,因此在這裡繼續發揮
Thumbnail
2021-04-26
3
《新世界史》第一卷韓文版序與韓國讀者見面:談一些有可能共同面臨的問題 我曾在美國與海峽兩岸三地的臺灣、大陸與香港教授或講演世界史,多方比較,感觸良多。因還未曾有機會訪問韓國的緣故,不知這些經驗是否適用貴國?但亦不妨拿出來談談,會引起共鳴也說不定。  我教學生涯最晚近的10年是在臺灣,這之前則長期在北美,一個最尖銳的對比是:臺
2021-04-26
0
反共史觀vs.反帝史觀—評呂正理先生的《共產世界大歷史》(遠流,2020)本文是呂正理近作《共產世界大歷史》一書的書評,發掘出它的底本—冷戰時代台灣的反共史觀。該過程不可免地介紹和它打對台的“反帝史觀”。台灣對後者毫無知識,包括《共產世界大歷史》的作者。該書彷如一部指控基督教是詐騙集團的著作,卻對其教義相當無知。本文遂從簡單的書評演繹為“反共史觀vs.反帝史觀”的論述。
Thumbnail
2021-04-14
3
書評: 尤瓦爾•諾瓦•赫拉利著、林俊宏譯:《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這是一部綜合大趨勢、大歷史與未來學的著作。它的大框架是進化論,它的前景是“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從宏觀的宇宙進化觀之,認為人類這個物種是永恆者乃是一種妄想。人類曾與其他動物為一體、待至“智人”出現則淩駕於動物。如今我們正往“智神”進化,正如同“智人”曾與其他動物分化、把它們淪為
2021-03-06
1
《做工的人》是否在鋪陳一個假命題?—一個符號社會學的洞見2020年有一部電視劇《做工的人》,是少有的以勞工階級為題材的製作。劇作以勞工代表“底層的人”,描繪他們對生活的無奈,為了憧憬擺脫絕望的人生,他們終日沉迷在發財的白日夢幻裡,常作不切實際的投機,甚至輕易上了詐騙集團的當。實質上他們是過得有聲有色的“勞力者”,今日真正社會的底層該是文科生。
Thumbnail
2021-02-27
4
評吳鐵肩先生的《蘇格拉底到大數據》(五南,2020)日前,參與了一個半讀書半社交性聚會,主持人希望我評論吳先生這部著作。我因未能看完而婉拒,後發現會中無人曾閱讀、甚至是首次聽聞,吳先生卻作了過於詳盡的報告,內容足以充實4場報告會,其效應只剩下通告他有新著面世而已。事後我仍想盡責,寫出文字評論,想必比在會上只有5分鐘對談省掉不少敷衍。  吳先生能在20
Thumbnail
2021-02-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