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長的一份工作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由於最近家中有長輩陸續到了退休的年紀,在聊到他們工作的時間長度時,發現父母那一輩,有的人可以在一間公司工作長達三十年之久。

這樣的時間長度對比於自己這一輩的人們,撇除所謂的軍公教人員,一般的工作者,能在一間公司待超過三到五年,可能都已經是相對資深的存在了,更多人可能不到五年就會轉換工作。

同時也讓我想起,先前被諮詢履歷撰寫時,很常會遇到兩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履歷有一年以上的空白,該如何說明?如果某些工作期間很短,要不要放入履歷?要怎麼跟面試官解釋?

這兩件事放在一起,讓我不禁思考,既然一份工作的長度超過五年已不是常態,那麼低於五年的頻繁轉換工作,意味著什麼?


有意識地轉換

在面對工作轉換時,我們在思考的指標不外乎:薪資漲幅、升遷機會、整體福利、學習成長性、公司地點、團隊風氣等等。

因此,如果原單位的條件符合前述的特定指標時,有很高的機率你會繼續留在原地。但這些條件的狀態(也就是遊戲規則)不會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社會環境、產業趨勢的發展,遊戲規則可以快到在一年內就有所改變,在某些變化速度更快的產業裡,甚至用可以用季度的節奏來看。

先瞥除軍公教這類的特殊案例,現在的世代其實被訓練得要有意識地轉換工作。

因為所處的產業與環境,讓我們會持續面對變化的遊戲規則,因此沒有一個賽道可以長久地、全方面地符合期待。


現實狀況是茫然

前述情況,其實還是偏理想的。

因為那需要奠基於個人對於產業、環境的變化有足夠的敏銳度,並且規律地恆量自己的需求,以及外在的因素,而且要拿到足夠多的資訊,才能在一切相對明朗的狀態下,去做出有意識地轉換。

更多時候,現實是:因為現職工作有推力(可能是低薪、工作壓力大、團隊契合度不足、低學習成長空間等),使得個人不得不去向外找尋新的機會。

因此是被推出去外面,而不是時不時走向外面查探情況,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

也有人因為還不清楚自己長期的目標與追求是什麼,因此透過不同的工作與機會在探索。正因為是探索,除非剛好碰到了心之所嚮,有強烈感觸的事物,不然更多時候,是在一片霧茫茫之中,尋找自己的方向,甚至未必知道自己到底走到哪裡,因而覺得茫然。


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費

如果要形容職涯,我覺得相較於道路,更貼近的描述會是地圖,而且是需要逐一解鎖、路線不拘的地圖。

以往的長輩們,可以選擇一條賽道、一個破關路線,就一路破關斬將,邁向退休。而現在的人們,更像是拿到一張地圖,上面有許多的場景和元素,還時不時會版本更新,更換或新增關卡與路線。

隨著選擇工作的差異、一份工作投入時間的不同,地圖上會出現各種紀錄,而我們也會沿途拿到不同的道具,累積各自的經驗值。

以我來說,原以為自己開啟的賽道是人資,沒想到這一系列的路線,前後五份工作將近九年的時間,讓我收集到了許多意料之外的關卡與道具,接著轉跳到職涯諮詢,運用著部分原有的道具與經驗值,岔出另一個路線,繼續打怪練功去。

即便中途停下來,或是關卡 A 沒破完,換成去關卡 B 都無妨,前提是你很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那樣選擇?做了這個決定究竟是為了什麼?那不僅僅是為了在下個工作面試時,去跟面試官解釋,更多的是在與自己相處的過程中,對於每個選擇所需負的責任與承擔的代價,有更清晰的理解與接受。


總結

不論是一份工作待上數年,又或者是有意識/被動地頻繁轉換工作,都誠摯地邀請你定期保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即使是一杯茶的時間也好,好好地、主動地回顧每份工作的累積,以及每個轉換的緣由。

因為你所積累的每個點,都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串連起來,形成你獨一無二的職業生涯與人生。

在此,與你擁抱。

2會員
21內容數
願你在人生的聚散離合中,都能帶著相信與禮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