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培養孩子的立體感(二)

2016/12/1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延續上回文章對立體的概念,這篇要討論的是立體感裡面的「空間」。

 

如何向孩子介紹「空間」?先從孩子如何理解空間概念開始。

 

學齡前的孩子從出生以來的學習,偏向認知為多,所接觸到的書本、圖片,在視覺上多以平面為主。從平面要轉為立體的概念,是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去練習觀察、練習表達的。(學齡前階段,在剛接觸藝術之際屬於初階的孩子。當然也有更早就接觸到藝術的孩子,可能程度上已經是中階。)

 

練習觀察的意思是說,需要用眼睛把看到的東西,從認知變成圖片的形象再轉為具有體感的物件。這個「體悟」需要由經驗來累積觀察的。例如:我們會說「這是一整顆蘋果」,而不是「這是一整張蘋果」或是「這是一整片蘋果」,其中的「顆」就是我們經過手去觸摸、抓取後的體驗,是立體的概念產生的,並不是平面的「張」、「片」。如果是初階的小朋友可能會了解蘋果是一整顆,但是若要他╱她表現一顆蘋果,小朋友較可能表現的是平面的效果。中階的小朋友(泛指對藝術創作有所概念,普遍是國小以上的孩子)對於蘋果的體感有更多的經驗來補充了解,所以如果請他們來表現一顆立體的蘋果可能會比初階的孩子還要表現得更好。

 

表現一個物體是上述的情況。若是兩個物體存在同一個空間,就會更需要經驗上來補充了。例如同一個桌子上面有一顆蘋果、一個橘子,蘋果在前,橘子在後。初階的孩子與中階的孩子會怎麼樣的表現呢?

 

初階的孩子可能會把蘋果跟橘子分開,一樣畫在同一張桌子上面。物體前後交疊的空間感,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在理解上較不容易,「物體恆存」的概念還沒有展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如果是中階的小朋友,前後的景深的概念也比較強了,理解「一前一後並不會讓任何一方消失」的概念,也不會這麼的困難。

 

 

延伸閱讀:動手作,培養孩子的立體感(一)

封面圖片來源:小夜老師

責任編輯:沈嘉悅

實習編輯:洪崇德

 


聽小孩的話:小夜老師的塗鴉課

小夜老師的塗鴉課

小夜老師
小夜老師
2011年成立Amber House藝術工作室,因為一位亞斯伯格症的小朋友而開始。這也帶來/補充另一種看待教育的視角。我認為藝術可以代謝情緒,無論是年紀大小。在教育現場,我比較常做的工作不是教他們如何畫,其實比較像翻譯,幫小孩翻譯或是翻譯大人的話給小孩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