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有望築起無形文化遺產的法國長棍麵包-Baguette

2019/06/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法國的長棍麵包 - Baguette (源自義大利文bacchetto,拉丁文baculum,皆有「棒子」的意思) 可以說是從古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法國餐桌元素,法國人每天可以吃掉三千萬條法國長棍麵包,抱著麵包店包裹好的長棍麵包,自信地踩在巴黎大街上,竟也成為了法國文化的一種象徵,而這一款看似再簡單不過的長棍麵包,究竟蘊藏著什麼樣的趣聞故事呢?
越簡單 越不平凡 — 那些關於Baguette訴說的歷史風情
關於長棍麵包的傳聞故事不只一個,可以確信的是,這些故事有個共通點,一切都是為了果腹與便利性!相傳法國大革命前,雪白又鬆軟的白麵包(white bread)只會在皇宮貴族的餐桌上出現,而平民只能食用參和燕麥與硬麩皮的黑麵包(bran bread),因此,黑白麵包宛如當時社會階級貧富的分野,18世紀末,隨著君主制的瓦解,新主張的自由、平等、博愛,也一併影響了人民的生活飲食,官方更制定了明文法規,從此再也沒有黑白麵包的階級分野,這是一個全新的平等麵包(Pain d' egalite, 英文為The bread of equality)時代,而當時的法國長棍麵包,正是一種貴族與平民都可食用的麵包,成為了平等的象徵,宛如訴說著一誰都能力爭上游的平等時代。
除此之外,關於麵包的形狀之所以為長棍,傳聞拿破崙一世(Napoleon Bonaparte)為了方便行軍時攜帶,宣佈政令,創造出符合當時的軍服口袋形狀的長棍麵包 ; 也有人流傳,在巴黎地鐵建造的時期,為防止建造地鐵的工人們起衝突,以日常攜帶切麵包用的小刀打架動輒死傷,發明了方便手撕的長棍麵包。
橫跨兩世紀的無形文化遺產 與 現代規模生產的競爭挑戰
Baguette象徵著法國當地的國民飲食文化,每年巴黎市政府固定舉辦長棍麵包比賽 (Le concours de la meilleure baguette de Paris),冠軍麵包店除了頒發四千歐元,還可以得到法國總統府御用麵包店一年的殊榮。
現今傳統麵包店(boulangeries)的長棍麵包也日漸被規模生產線的冷凍麵包棍取代,規模量販的超市通路也成為了最大的競爭對手。2018年,許多麵包師傅希望能夠將Baguette列名無形文化遺產名錄(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又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項百年傳統工藝,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表示支持(備註:列名的過程冗長且繁雜,所以現今尚未通過),可見法國人視Baguette為法國文化最珍貴的「國寶」; 然而,於法國的烘焙產業界有一項規定爭議了數年,1999年開始,官方明文規定傳統麵包店需每週休息一天,不遵守者遭罰。曾經贏得巴黎長棍麵包比賽獎項得主Stephane Cazeneuve提到:「被迫休息一天營業額下降,麵包店會開始進行裁員,乍聽之下感覺就像是在為難努力工作的人。」麵包業者呼聲逐漸高漲,近年也有一些省份取消麵包店每週必須休息一天的規定。
因此,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為了一嚐百年歷史背景的法國Baguette,首選當然是麥香撲鼻的街頭傳統麵包店!巴黎知名麵包師傅Eric Kayser指出五個關鍵點能夠分辨出完美的Baguette,包含手撕鬆脆的聲音、金黃焦香的色調、奶油白鬆軟的內餡、大小交錯的孔洞與複雜度可高達兩百種的麵團香氣。不過,如果真是一個完美的Baguette到手中,宛如一瓶好酒,應該會二話不說直接品嘗享用,來不及一一數完兩百種香氣。
Carolyn
Carolyn
飲食文學,說穿了就是用文字訴說餐桌間溫情的泉源與傳遞,希望我所分享的文字是每個人都能品嚐的滋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