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向父母討愛了嗎?|日更挑戰第 3 天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參與多年的成長團體有固定成員約10~12人,當時我是團體內年紀最小的成員,其他成員從30歲到50歲之間,年齡差距很大,優點是我可以從團體帶領者,以及年長成員的經驗裡學到許多人際交往的智慧與遭遇難題的因應之道。

在成員真誠分享的生命故事中,我學到「看清真實」才能放下對別人不切實際的期望,找回自我力量。在家族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溝通模式裡,這是內在冰山的探索,幫助自己與他人,覺知與重新接觸自己,並且重新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起責任,不是當一個受害者,而是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舉個「看清真實」放下期待的例子:
最典型的是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討愛。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格形成基礎,安全感根源、愛的泉源。但上述僅是理想型。實際上很多父母是在他們有限的愛人能力,進入親子關係,撫養孩子,孩子小時候常認為大人萬能的,可以、或必須滿足孩子對父愛、母愛的需求。
但現實是,父母也是一般人(甚至他們內心也是長不大的小孩),他們並非萬能,他們也只能在能力/認知有極限的情況給出他們對孩子的愛,於是有些父母會疏忽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父母太過嚴格管教,讓責罰的傷害深刻在孩子心中,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還有其他種種原因,家庭未必能孕育出內心充分感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


「家庭會傷人」導致很多缺愛、缺認同甚至身心受創的孩子,而他們成長後也可能會飽受憂鬱、焦慮、缺乏安全感等身心症狀的折磨。
當缺愛的孩子長大後,缺愛的傷害與討愛的渴望往往是藏在當事人無法覺察的潛意識裡,很多人都不自知,於是常用負面的方式(如抱怨情緒)向父母討愛與認同。我們仍可在很多子女與父母的互動中觀察到成年子女仍在向父母討愛。如讀者可能在家族聚會裡會看到年紀60多歲的舅舅(或其它長輩),仍在埋怨他的80多歲老爸爸(或媽媽)當初嚴格控制他的升學志願,讓他現在做不喜歡的工作。這類的孩子對父母的抱怨就是一種負面討愛的方式:期待父母能肯定他們的成就,或者可能期待父母為他們的錯誤對待方式向孩子道歉。
但當父母面對成年子女的討愛、討認同(時常以負面情緒表達包裝),父母仍用舊有的模式互動,無法也沒有能力滿足成人子女的需求(給出子女需要的愛與認同),如此惡性循環常讓父母、子女間爭吵、衝突不斷。
雖然成年子女可以學習表裡一致地跟他們父母表達他們需要父母的愛與認同,而不是用負面情緒、會破壞關係的抱怨或發洩。但是他們也要認清現實:年長的父母固定的人格模式很難改變了,而且父母的愛人能力有限,他們只是一般人,父母心裡也可能有一個缺愛的內在小孩,所以父母很難給出子女真正想要的愛與認同。
譬如:原諒他人的過錯,或寬恕他人對我們的傷害,都是為了自己好,放下對那些傷害的執著,不重複想起、不再自我折磨。讓我們的心靈能得到平靜與解放,這才是最舒服、能專注當下美好與幸福的狀態。
同理,成年子女放下對老父/老母討愛的期待,轉而接受父母的現況(無法給出或改變),這也是一種放過自己,不再被求之不得的執著與失落綁住了人生的能量。


唯有成年子女接受父母不可能改變的現實,改變心態,放下心裡期待父母認同與被愛的渴望,將伸向父母討愛的手,轉向自己內在,學習愛自己的方法,告訴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好好陪伴、擁抱內在缺愛的孩子,學習自我肯定。


當成年子女放過自己,就能取回投射於外的能量/力量,好好地愛自己,照顧自己,這也是與自己的和解、與父母的和解。
這才能解除成年子女向父母討愛的「魔咒」,開啟子女與父母更平等了解的新關係。至此,父母與子女的相處將有真正的平靜與和諧,而雙方彼此愛的能量才能重新順暢流轉。
「傾聽憂鬱說說話」專題介紹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如果對之後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按下追蹤或訂閱,您會在第一時間接收新文章發佈的通知訊息。同時也請按下方免費的手掌符號五下,給我肯定的掌聲。這些正面的支持都是我寫作的動力。
長年站在心理懸崖邊的憂鬱症患者,多年前我思考如何讓外界理解憂鬱症患者內在的苦,那是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想像同理的。但我很膽小,害怕網路酸民言論如瘋狗浪的席捲,遲遲多年都沒動筆。在疫情席捲的這兩年,我總有「不說就來不及說了」的焦慮。希望我能像「真人圖書館」,外人可藉由我的分享,稍微理解憂鬱症患者的心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