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月接觸的作品

2021/10/31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教你看懂電影的20堂:好電影如何好?》

Thomas C. Foster(書籍,2016)
  如同它的中文書名,這是一本教人如何看電影的書。本書的作者是一位文學教授,在本書之前,他也寫過教人如何閱讀文學與小說的書。雖然說是一本「教授」寫的「教人看電影」的書,不過這本書並不會讓人覺得是那種一板一眼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位飽覽各式電影的愛好者在向你訴說他的發現。從鏡頭、場景到色彩、聲音、角色、故事,乃至於特效、類型、改編等種種與電影相關的事情,他都在本書中盡可能地談及。而每談到一個要點,就會大量提到經典電影片段作為例子,讓我們閱讀的過程裡不會經歷什麼抽象難解的時刻。不過,也因為書本中大量仰賴經典電影的片段作為說明,雖然他會盡可能去描述出該場景,但如果讀者沒有看過那些電影,光靠想像還是很難完整地復原出畫面,進而也很難完全掌握到那些例子的精妙之處,只能大致地接收觀念。可以想像到的是,如果今天是一位教授用這樣的方式和你解說電影的各種技巧與面向,並且能及時地在課堂上放出該片段,效果會比單單閱讀文字來得更好。
  總的來說,如果光是讀了這本書就想要讓自己對電影的理解大躍進是不太實際的,但它的確包含了許多關於電影的有趣知識和角度。書中作者的口吻是比較輕鬆愉快的,也有不少試著和讀者對話的環節,對於想要想要較輕鬆地增進自己對電影理解的人而言,會是一本有幫助的書。但相對的,這樣比較鬆鬆易讀,且涉及方向較為廣泛的書籍,由於它不是特別專門在某個細節或類型,也並不特別佔據哪種觀點,所以受取代性也比較高,坊間應該也能找到不少類似性質的電影入門書。在這個前提下,本書還有個額外的優點,那就是它比較新,前幾年的新電影也有機會出現在它的舉例中,相較於更老的電影入門書,讀起來還是更親切些。除非你本身已經具有豐富的電影知識,不然多少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一些收穫。

《魔法少女小圓》Magica Quartet(動畫,2011)

  本作有著相當傑出的劇情架構,面對到一些複雜的設定與伏線也處理得很好,是值得一看的作品。本作相當好地扭轉,甚至是重構了人們對「魔法少女」的想像。在這裡,魔法少女不再只是穿著華麗打敗壞人,而是必須抱持著承重的覺悟,並時時刻刻面對著死亡的威脅。本作的編劇虛淵玄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我認為教育小孩『世界上沒有黑暗』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在本作中,有多少的祈願與希望,就會相應伴隨著多少的哀嘆與絕望。每一位少女都意願著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無論是幫助身邊的人、或者讓自己與其他人能夠更安全地活下去,但是這些願望帶來的後果,有時卻是令人悲痛欲絕的。
  在畫面表現上,我並不是很喜歡這部作品中角色的畫風,而她們不時會出現的一種傾斜回首,也讓人看起來相當尷尬。但在「魔女」活動的異空間,有著與平時截然不同的華麗畫風,是比較特別的體驗。而劇中的戰鬥場面也是比較華麗的,和一般想像的魔法少女戰鬥相當不同。事實上,看上去奇幻美好的「魔法少女主題」,和較為卡通化的角色形象,都在本作誕生之時很好地營造了反差感。而在十年後的今天,觀眾多半是在已經知道這部作品帶有悲劇色彩的條件下去觀看的,所以較難從這種反差感上得到驚喜。不過,透過這種反差感要引出的後設反思,並不會因為我們對故事走向的預期而消除。它仍舊為我們帶來了對於魔法少女、對於愛、希望與責任的另一種思考。
  除了可能不合許多人胃口的角色畫風,我認為本作的弱項在於角色情感的表現。本作中許多角色的情感轉變在我看來都略顯生硬,雖然在劇情安排底下,觀眾多半可以理解角色為什麼會有那些表現,但仍然會給人一種轉變過快的感覺。比起對於角色的深入刻劃,本作更偏重於呈現在一個完整的「魔法少女設定」之下,人物們不得不作出行動的故事。總的來說,只要你不抗拒角色畫風,也願意看一部也許不那麼歡快的動畫,劇情完整、設定自洽的《魔法少女小圓》是相當值得看的經典作品。

《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Death (True)²》

摩砂雪(電影,1998)
  我不喜歡這部作品。我甚至質疑它是一部作品。它並不是將TV版的故事用另一種方式重說一遍,它根本不是在說故事。它將原來的故事剪碎,並以幾位主要角色為軸選取了一些相關的片段重新拼貼。它並不是以不同角色的視角或出發點來重構,它更像是在分類資料。片段中大量插入字卡的方式也令人厭煩,我不喜歡它的節奏,如果那樣算是有節奏的話。我並不討厭它用弦樂四重奏的意象來談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但正如我們要聽的是一首悅耳的樂曲,我們要看的是一個組合出來的故事。把我們看過的故事切成稀碎播放,並不會自然而然產生新的故事。若要說這部片有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貢獻」,顯然是「零的微笑」。在看TV版時,對那一幕的第一個想法是「不協調」,當時的想法是「因為她不知道要怎麼好好微笑」。然而在本片裡,那一幕明顯被重畫了,這或許代表著TV版的微笑被製作團隊認為是畫得不好看而已,如果是那樣的話,挺令人遺憾的。在絕大多數的意義下,我都是不推薦這部片的。如果不是特別熱愛考據的粉絲,我相信看這部片的人失望會大於其他感受。

《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THE END OF EVANGELION》

庵野秀明(電影,1997)
  本片由《air》和《真心為你》所組成。普遍被認為是承接TV版前24集的故事,這樣的關係令人遺憾。因為這樣的接續關係會使得TV版25,26和《Death》的地位非常尷尬。一個比較合理的組合方式應該是:TV版本身是一個整體、舊劇場版《Death》、《air》、《真心為你》是一個整體。但給人的感覺更像是《Death》與TV版25,26是一個整體;TV版前24集與《air》、《真心為你》是一個整體。但無論如何,《air》和《真心為你》是在講故事了,至少在大部分的時候。對這部劇場版的評價,基本上會延續著TV版,音樂與畫面表現依然是精彩的,劇中宏大且華麗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但故事上,我認為它並沒有使得一切變完整。它延續了TV版未說完的故事,但並未就存在的疑問給出說明。當然,清晰地說明並不是一項必要工作,但如果它不希望只是被指認為故弄玄虛的話,它仍有一些未做的工作要做。此外,在電影呈現上,本作依然做了一些不尋常的操作,包括了將製作人員名單出現的時間放在片中而非片尾、在影片中插入非敘事性的真人實拍等。老實說我不喜歡這些操作,或者說,從TV版25,26和《Death》一直到這裡,庵野以及它的團隊一直在用一些故事以外的方式在和觀眾互動,這不是觀眾期待的、甚至可以說是令觀眾反感的。也許這些行為與這個故事所要傳達的精神相關,它們終究不討人喜歡。某種意義來說,我能接受這部片就是把整件事情告一個段落。作為整體作品的收尾,它把該做的事情做完了。從我對它結尾的理解推展,我甚至能同意它的「不清不楚」與「令人反感」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它的討人厭並不是一些過失,而是一種表達。觀眾與作者的關係是一種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旦你要看這部作品,你就「不能逃避」。但你也可以不看,這不是什麼非看不可的作品。看完的感覺就像跟一個喜歡的人吵了很重很重的架,你心裡多半還是有喜歡,但你大概說不出什麼對方的好話。

《忍者蝙蝠俠》水崎淳平(電影,2018)

  本劇是講述高譚市的反派與蝙蝠俠家族共同被傳送到戰國時代的日本,而蝙蝠俠需要率領他的家族打敗取代了戰國各大名的反派,帶著他們重新返回現代的高譚。從這樣的設定就能大致看出,本作會是一部優點與缺點都很明顯的作品。首先是優點,本作的畫面十分好看,無論是建築、景色、打鬥場面看起來都還不錯。而蝙蝠俠世界觀中的角色都會有一套以上他們在日本戰國時代的裝扮,華麗有趣的造型設計會讓喜歡蝙蝠俠故事的粉絲相當高興。但相對的,本作的劇情比較不嚴肅,也不太能看見原作中角色個性的展現。出場的眾多角色中,除了蝙蝠俠和小丑之外,都可以算是龍套角色。對於反派們如何各據一方,完全沒有描繪。而劇中幾場主要的交鋒,都是很草率地假裝合作、互相背叛,也許是想對照日本戰國中時常出現的背叛與下剋上,但呈現出來卻是各個角色關係混亂,還沒讓觀眾相信他們同盟,就又反目了。
  電影後段的大戰更是讓人覺得編劇未免過於放飛自我:幾個反派相約一同大亂鬥,並且都將各自的城堡蓋成了機器人,直接開著城堡過去(蝙蝠俠自己還在劇中吐槽過工業革命在這個時代根本還沒發生)。在這些城堡機器人分出勝負之後,在小丑的控制下合體對付蝙蝠俠。而蝙蝠俠陣營「想當然地」派出了猴子軍團和蝙蝠軍團,一群動物聚集成了巨大的經典造型蝙蝠俠,一拳打壞了合體城堡機器人。然後蝙蝠俠家族的「羅賓們」各自秒殺了反派們,留下蝙蝠俠和小丑在破敗城堡的屋頂上決一死戰。看完真的會有一種「我這一個半小時都在看些什麼啊?」的疑問。此外,本作在Netflix上的中文翻譯不是特別精良,除了聽得出來的明顯漏翻,有些文句呈現出來也詞不達意,這也降低了觀影的體驗。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令人遺憾的電影。即便我們並不期待在這樣的故事裡看到像諾蘭《黑暗騎士》系列般深刻的角色塑造,也還是會對本片中角色的缺乏個性感到失望。比起瘋狂與絕望,本劇的小丑只像是個百無聊賴的鬧事者,像那種搞笑故事裡的胡鬧反派。蝙蝠俠成了一個因為沒辦法用高科技工具就灰心喪志的角色,且完全失去了他的機警和疑心,在劇中基本上誰都可以輕易欺騙他,而他只會全盤接受。達米安的任性個性完全消失,得到了一個可以跟小猴子溝通的奇怪設定。其他角色就更加蒼白,除了他們的造型可以被認出來之外,就是撐場用的路人角色。大概只有紅頭罩粗暴對待失憶小丑的那個橋段,能夠讓蝙蝠俠讀者能比較欣慰。如果是對於胡鬧劇情接受度很高,想看蝙蝠俠、戰國、機器人元素大雜燴的觀眾,本作的服裝設計與畫面表現將不會讓你失望。而對於在乎劇情與人物塑造的觀眾,避開本作會是更適合你的選擇。此外,本作在Netflix上的中文翻譯不是特別精良,除了聽得出來的明顯漏翻,有些文句呈現出來也詞不達意,

《靠譜歌王》Danny Boyle(電影,2019)

  本片是一部非現實喜劇電影,劇情描述從某一天開始,整個世界被置換成了一個披頭四不存在的世界。不得志的創作歌手將他記憶中的披頭四音樂重新創造出來,逐漸走向他夢想的音樂之路……。知道本片的編劇是李察.寇蒂斯(Richard Whalley Anthony Curtis)之後,很多本劇的處理都讓我聯想到不久前看的《真愛每一天》。同樣是直接給出一個不講理的設定,然後並不深刻地去處理在這樣的設定下的愛情故事。
  是的,這部作品並不會向你解釋為什麼包含披頭四的一些事物從現實中被消除,也不會說明為什麼主角和另外兩位歌迷會記得披頭四(甚至還拿得出本該不存在的黃色潛水艇)。甚至,我們再次看到在寇蒂斯的編劇下,即便說了這樣天大的謊言,並且最終背叛了幫助他錄製與行銷的經紀人和唱片公司,也完全不用付出任何代價。我同意自己是屬於比較注重設定與細節的那類觀眾,但這種堪稱隨便的設定,實在是讓整個故事變得毫無說服力。
  在「披頭四不存在」這個背景之下,本片其實是在談一個相當常見的對比:「愈做愈大的事業」和「身邊的簡單幸福」的選擇。不得志的主角多年以來都忽視了青梅竹馬對自己的愛,並在「奇蹟」發生之後選擇利用披頭四的音樂圓夢。面對青梅竹馬的兩次表白,他都在躊躇之下選擇了繼續追逐名利。但最終,在他的懊悔和坦白之後,他們一起回到家鄉過上幸福的小生活。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可能會難以理解青梅竹馬為什麼會這樣愛著主角。因為我們體驗到的不是一個有魅力的人,而是沒信心、不積極、機會主義又猶豫不決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歌都是「偷來的」,卻又同意唱片公司將自己包裝成天才創作者;明明對青梅竹馬沒有愛,卻想要和她一夜情。而當他(無論是因為罪惡感或者為了追回青梅竹馬)在大量觀眾面前坦承自己的歌曲不是原創後並表白後,觀眾和青梅竹馬的男朋友卻一面倒原諒並成全了他(唯一不能接受的經紀人又被描繪為刻薄愛錢鬼)。我相信即便是對本片保持正面觀感的人,也鮮少有人會滿意這樣的結尾。
  同樣令人不滿意的,是這部電影的宣傳手法。預告片中有一段是主角在節目上,受到來自兩個來賓的關於歌曲原創性的挑戰。這段情節讓人們期待看到主角與真正歌曲創作者的對峙,同時也讓人期待披頭四團員在電影中客串。這種期待也是吸引我看這部片的主因。然而,在電影中,這卻僅僅是主角的一場惡夢,沒有上節目對峙,當然也沒有這兩位團員的客串。老實說,這給我帶來了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同時想起這部片給出的結論:「即使欺騙全世界,也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代價的回家過幸福日子」,大概只剩下無奈了。總的來說,這是一不設定不周全、主角也都不討喜的故事。點子雖然有趣,但它發揮得並不好。劇中使用了相當多披頭四的歌曲,並帶我們走訪了幾處與歌曲相關的地方,但大多時候歌曲與劇情的連結也較為表面。此外,電影中不時會出現一些致敬披頭四的橋段和台詞,這一點應該是最能讓披頭四粉絲會心一笑的。本作推薦給喜歡披頭四,且樂意在聽這些翻唱歌曲的同時順便看一齣輕鬆喜劇的人。(或者,如果你是紅髮艾德的粉絲,你應該也會樂意看看他如何在劇中扮演並調侃他自己。)

《大佛普拉斯》黃信堯(電影,2017)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可以明白為什麼它能在幾年前引發那麼多的討論。並不是因為它是什麼百年一見的曠世巨作,而是它明明白白有許多可以討論的點。最直接的兩件事:黑白影像以及導演旁白。雖然這不是什麼難以想像的技術或手法,但這兩項元素都不是現代電影經常採取的手段。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特別容易讓人想起的黑白電影大概是《大藝術家》與《辛德勒的名單》,但它們也已經分別是十年前與三十年前的作品了。這也許側面說明了,《大佛普拉斯》並不是一部預期要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電影。而一旦作品少一點沉重的商業包袱,導演與製作團隊就能多玩許多花樣。
  其中特別明顯的花樣就是「導演旁白」。導演旁白這回事,在我看來是極其危險的。一般來說,電影的創作者不會希望觀眾被拉到電影之外,如果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有說明者,通常也是透過劇中本身存在的,具有「觀察敘述者」屬性的角色。而直接加入一位解說劇情的旁白,並且從電影的開頭就宣告自己是一位將在影片過程中「宣傳一下個人的理念,順便解釋劇情」的導演,的確不是太常見的事。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大多數時候我對此的感受是負面大於正面,不只是因為導演的冷笑話沒有很對我的胃口,更大的原因是我覺得這種方式妨礙了影片的節奏,更破壞了堪稱電影核心的「鏡頭敘事的魔力」。不過在思考了本片的另外一個花招之後,我對此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本片的第三個花招,是貫徹電影劇情的「行車紀錄器畫面」。比起前兩者,使用行車紀錄器做為拍攝工具這點,尤其吸引我的注意。行車紀錄器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影音載體,它給出的影像是車外,聲音卻是車內,這種不協調感本身就具有乘載戲劇的潛力。同時它也很像我們眼前所見與心裡所想,外在與內在息息相關卻不會完全同步。而在本劇中,我們看到的行車紀錄器畫面同時也是劇中角色看到的畫面,這無疑是最自然與合理的一種視角帶入的方式,此時我們接觸到的資訊與角色接觸到的如出一轍。而在行車紀錄器之外,角色的談話出現在我們的耳中,就彷彿我們和角色一起坐在警衛室裡偷看行車紀錄器。從這個角度出發,導演在劇中的聲音不就也像兩個角色在觀看行車紀錄器時的交談嗎?彷彿這整部片就是一段行車紀錄器記錄到的畫面,導演就和我們坐在一起,想到什麼就說個幾句。跟劇中角色一樣,從鏡頭外的世界,對鏡頭內的世界抒發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感受。某種意義上,這部片就是那些「發生了事情」的行車紀錄器。而我們身邊,多的是這些關於底層社會的畫面,只是我們沒有去看而已。
  至於導演用黑白與彩色來對比底層階級與上層階級的生活,雖然有趣,但也算不上什麼特別傑出的巧思。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笑梗:「他們生活周邊唯一沾得上色彩的,僅有雜貨店小弟抽獎抽到的粉紅色機車」,大概是這部片裡最讓我覺得幽默的地方吧。總的來說,即使不特別談論劇情,這部電影依然有很多特色與看點。導演相當明白地運用畫面、手法、甚至直接陳述來表達他的價值觀與幽默感,這至少使得它成為一部具有相當特色與個人風格的電影。雖然一般而言,我並不喜歡在觀影的過程中一直被提醒著導演存在。但或許「沉浸式的電影體驗」便是那座被觀影者供奉起來的「不容質疑的大佛」,而黃導演要的,就是我們在看電影的同時,也把它拆開來,看一看裡面裝得都是些什麼見不得光的玩意兒。
  在這次看的電影裡面,《忍者蝙蝠俠》和《靠譜歌王》都屬於劇情比較不嚴謹的幻想故事,適合喜歡不動腦輕鬆看片的觀眾。《大佛普拉斯》玩了很多手法,也呈現了許多導演理解下的台灣面貌,是近幾年比較值得推薦的台灣電影。而關於《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兩部舊劇場版,《Death (True)²》是一部過於凌亂的片段拼貼,《THE END OF EVANGELION》則為TV版做了一個華麗的收尾。其他作品的部分,《教你看懂電影的20堂:好電影如何好?》是一本還不錯的電影入門書籍。《魔法少女小圓》重新定義了「魔法少女」,是值得一看的動畫經典。
  最近覺得挑作品滿難的,照理說值得看但還沒看過的電影和動畫都還很多,但常常在Netflix上翻來翻去還是不知道該看什麼,好不容易選了一部看完又不太滿意。雖然不管是看怎樣的作品,多少都有收穫和新的理解。但還是會希望更高比例的時間是花在看和寫一些自己更想推薦的作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末梢閱讀筆記
末梢閱讀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