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台東農莊生活隨筆 (3)──我們家是這樣確保食安(上)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英文這句話實在妙,非常貼切、傳神──You are what you eat.
吃什麼,就像什麼。
吃下肚的東西,會直接反映在身上。
當然啦,有些人一輩子都吃得不健康,卻還是長命百歲。我只能說,他們很有福氣,上帝賜給他們先天強健的體質,百毒不侵。我很羨慕這種人。
但很多人並不是這樣,他們先天體質較差,吃東西稍有不慎,就會不舒服,甚至生病。這樣的人就算一輩子注重養生,也不能保證不會生病。可是有一點是絕對的,那就是這樣的人若不注重養生,狀況肯定更差!
我有自知之明,曉得自己先天體質不如人,畢竟從小就是個藥罐子,感冒、喉嚨發炎是家常便飯,每次都要吞很多西藥丸,三四十年下來,真不敢想像我的體內累積了多少毒素。
還好後來多方閱讀醫療保健書籍之後,開始朝正確的養生之路前進──首先是扔掉西藥丸,並且敬而遠之。
再來就是從安全的食材去攝取營養,把食物當成最好的醫藥。
事實也證明這方法有效,因為我藉此成功擺脫了三十幾年來、每年要發作三四次的嚴重喉炎。在那之前,我每年都要服用抗生素三到四個療程來對抗這可怕的喉炎,一年當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要忍受劇烈的喉痛,苦不堪言。
經過幾年的摸索和嘗試,我們家在食安上,越來越有概念。基本上,食物中的化學添加物是最毒的,有些是絕對要避開的,像是甜味劑(阿斯巴甜、糖精、蔗糖素、玉米糖漿...),像是反式脂肪(氫化油、植物性奶油...)等等 。
但外面賣的食物,添加物一大堆,或是使用的食材不健康,比如加了味精,用化學醬油,用有害健康的大豆沙拉油等等。其中這油幾乎是外食完全無法避免的,因為便宜,幾乎所有賣吃的都用這種油。我們偶爾也會外食,也無法避免,但我們能做到的,至少是減少外食次數,並且慎選餐廳。
外食不好控制,但還好在家裡開伙就能全權掌控食材了。我們每週從有機農場宅配一箱蔬菜,但更好的選擇是自己種菜,可惜我們的時間和體力不夠,經驗也不夠,種菜一直種不好,但多多少少有幫助。像今年冬天,我們基本上只種了大芥菜,大芥菜是毛毛蟲的最愛,必須在九月就種下,才有機會收成一些,不會全軍覆沒。(外面賣的大芥菜太完美,我不敢買。)
我採收大芥菜都是用剪刀一葉一葉剪下,不是連根拔起,這樣就會一直長出新葉片,可以一直採收。
我們今年種的大芥菜雖然長得不漂亮,被蟲吃掉很多葉子,但我把狀況較好的葉子採收下來後(蟲吃過的葉子給雞吃),直接加海鹽搓成雪裡紅,冷藏過夜。隔天泡洗過濾水兩次,瀝乾切丁,再用苦茶油爆香薑絲,把雪裡紅炒一炒,加點水燜煮10分鐘。放涼後,分裝在密封盒裡冷凍。每天中午煮一大鍋什錦蔬菜湯時,加一盒進去,味道整個加分,湯變得好好喝。
大芥菜非常營養,是三大超級綠色葉菜之一(大芥菜、牛皮菜、地瓜葉)。我們能吃自己種的大芥菜,是非常寶貴、幸福的一件事,像這樣完全不噴樂、不施肥的大芥菜,外面大概是買不到的。這是我們家確保食安的一個方式──自己種菜吃。(今年其實還收成了幾顆高麗菜,沒被蟲蟲大軍啃光,實屬萬幸。)
夏天能種的菜就多了,去年夏天收成了好多絲瓜、菜豆、秋葵、青椒、茄子、蕃茄、佛手瓜…
兩年前絲瓜收成太多,曾經吃到膩,但去年我學聰明了,把絲瓜切成正方形小丁,用薑絲炒軟,加在什錦蔬菜湯裡,吃不太到絲瓜本身,就不容易膩,但鮮甜的滋味成了最好的湯頭。所以去年夏天每天吃絲瓜,不但不會膩,還盼望天天都有絲瓜吃。
去年種了一款「蘋果絲瓜」,矮矮胖胖,很可愛。
菜豆也是一樣,最不膩的吃法是水煮後,拌薑蒜泥醬油吃。但收成太多,天天這樣吃也不可行,於是上網學習,把菜豆川燙後,加固定比例的海鹽拌勻,密封起來,兩週後變成酸豆。這酸豆實在太好用了,可以炒絞肉,拌飯拌粥拌麵,也可以和薑絲一起爆香,當湯底,煮出來的湯,撒點白胡椒粉,就有酸辣湯的風味,在炎熱的夏天,十分開胃。
有一年小黃瓜有收成,就自己醃煮脆瓜。自己醃煮可以使用有機醬油、有機紅糖和過濾水,外面賣的脆瓜,裡面的成份實在太不讓人放心了。
種菜,是我們家確保食安的方法之一。
在家開伙,也是。(待續)
963會員
271內容數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