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正義,需要多少代罪羔羊。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先說結論:這是一步說認同、說正義、沒有美好結局但很真實的劇。


來自八尺門:若能選擇從哪裡出生


趁颱風天看完這部<八尺門的辯護人>其實內心相當的沉重,除了結局不盡美好之外,也是因為他不斷挑戰一件事「正義,需要由許多不正義實現嗎?」。片中以一個不認同自己身分的原住民律師開始,意外接下移工殺人案,在這些「白浪」創造的制度下,該如何維護非主流族群被告的人權,進而實現真正的司法正義?


男主角佟寶駒,身為一個原住民律師,靠著加分制度考上法律系,滿足了社會對於「翻轉」人生的想像,但身為原住民、有殺人犯爸爸,這樣的標籤讓他對自己的身分認同一直感到痛苦,也因此和族人感到隔閡。為了「不一樣」,所以他不喝酒,不捕船,一開始也拒絕原住民菁英應該為原住民發聲的設定。


在隨著真相抽絲剝繭的過程中,男主角也不斷面臨需要和族人對立、重新梳理家庭關係的議題。記得以前也被家裡大人說過「讀這麼多書,都讀到卡價ㄆ一ㄚ去」,讀書是一個「不一樣」的管道,但這樣子的管道,也造成了和原生部落的隔閡。知識確實可以獲得權力,但並不是為了優越,而是為了更多的理解。值得慶幸的是,最後劇中的主人翁,找到了一個平衡的出口。


我蠻喜歡看他和族人互動的過程,從一開始的陌生、故意隔閡,到最後回到人與人之間純粹的情誼,這很感動。


滿足自己想像的正義,何嘗不是一種自私?

這部戲有另一個重點是「廢死」,廢死一直以來是社會上爭辯不休的議題,劇中的辯方、檢方、國會黨團,甚至法務部長自己的意識形態都影響了整個劇情的推動。法官雖然需要依法審判,但終究是人,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也有不得不面對的輿論壓力。


我無意討論廢死與否,只是想到如鄧如雯殺夫案、照護壓力殺人等等案件,或許結果都是有人死亡,但在死了一個人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新聞上所演出的通常只是鳳毛麟角。這部戲有個靈魂人物:印尼籍翻譯leena,她在幫一個殺人犯做翻譯,但她看見的只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受傷的人。不能否認,世界上有許多蓄意的惡意存在,但我還是有點想相信,那些許多「可惡」背後,或許都有許多故事吧。


這部戲的結局其實蠻殘忍的,如果不正義可以帶來正義,這樣的正義我們還要嗎?(就先不暴雷了)

感覺得出來劇組在語言還有選角上的用心,如果不介意看完會有點沉重,很推薦大家去看喔!

圖片來源:八尺門的辯護人fb

圖片來源:八尺門的辯護人fb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