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2023/08/0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篇文章包含:

  1. 配上「逆」思維「再」思考
  2. 當下的我是什麼角色?
  3. 矛頭不是指向自己,是工具出問題
  4. 架是用嘴吧吵的,別往心裡去 
  5. 享受Aha的那個剎那
  6. 後記:面紅耳赤的說出:「你講得有道理。」

配上「逆」思維「再」思考

逆思維這本書能霸佔暢銷排行榜這麼久並不是沒有它的道理,在當前什麼都快,資訊流動快、科技突破快、個人價值觀轉變也很快的時代下,人們如何在邁向自己的目標時做出最好的決策呢?

在很多情況下,靠的是直覺和第六感,亦或是蒐集資料後做出判斷,確實兩者都是做出決策的常見方法,然而這本書想提供的觀點卻不一樣,它告訴我們,真正該追求的是更好的決策而非最好的決策,因此我們需要的思維模式是不斷地重新思考。 

 要想真正了解書中傳達的理念,需要同時看它的英文與中文書名,英文書名是Think Again,再思考一次,至於什麼情況下人會被迫要再思考一次,便是當你遇到反面論述或是和預期不同的結果證明你的想法有誤的時候,這時候就與中文書名逆思維不謀而合了,接受逆思維來幫助自己重新思考。 

 書中將重新思考傳遞的人數和距離區分成三大部分:自己個人的反思、人際關係互動間的辯論、再到社會群體以更廣泛的角度來討論。而後我會將分享重點放在個人的重新思考上並分成四個小節分享:為何不容易在聽取新觀點後重新思考、概念錯誤時仍對自己保持自信、該抱著何種心態去吵架。

Photo by Yosep Surahman on Unsplash

Photo by Yosep Surahman on Unsplash


當下的我是什麼角色?

在人們遇上一個與自己不同的概念、想法或價值觀時,腦內會依照這個資訊與我們自身的信念評比後選擇啟動哪一種應對模式,人最常使用的三種模式:傳教士、檢察官、政治人物。遇上有論點攻擊自己的信念時,會啟動傳教士模式-佈道並保護自己的信念、遇上相反論點爭執時,會啟動檢察官-起訴並揪出對方概念的任何毛病、遇上膠著或對外的討論時,會啟動政治人物-經營政治活動、遊說他人並傳播自己的信念。 

但若是希望能不斷地學習和更新自己的觀點的話,最該擁有的心態是展現科學家的模式,提出一個假設並透過實驗測試以確認、發掘知識。書中提到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聚集了一百多位新創企業創辦人參加企業精神訓練計畫,他們會被隨機分配到控制組或「科學思考組」,兩個組別教授完全相同的課程內容,但科學思考組被額外地鼓勵去使用科學家思維去執行計畫,策略是利用顧客訪談建立銷售假設,而後使用最小可行性的產品去實際販售測試銷售策略的假設,並依照結果是支持或反駁這個假設,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是要加大生產力度或是修改銷售策略提出另一個假設。而最終結果是分配到科學思考組的那些新創企業平均獲利高於控制組的獲利超過一萬兩千美元。 

聽到反駁、不同論點或事與願違的當下,我會冒出什麼角色,有可能像傳教士般為了保護自己的信念兒佈道,或是如同檢察官一樣極力挑出對方任何小問題,還是化身為政治家軟硬兼施就為了贏得這場爭論。不,都不好,我們應該戴上代表科學家的護目鏡,回想我們的假設和根深蒂固的價值觀,切勿停止懷疑事物,更新假設、測試、核對,如果那些果斷和固執的念頭又冒出來時,敲敲自己的頭,告訴自己多聽、多看、多想,對事物保持未知的好奇心。

Photo by Kenny Eliason on Unsplash

Photo by Kenny Eliason on Unsplash


矛頭不是指向自己,可能是工具出問題

理想上來說,能力和自信理當是線性關係,當你越有能力時,就應該對自己越有自信。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不是這樣運作的。有些人明明沒能力,卻又十分自傲,這種情形稱為紙上談兵症候群;另一些人明明具備充足的能力卻對自己十分沒信心,這種則稱為冒牌貨症候群。 

該怎麼想我們才能同時避開這兩種狀況呢?前提當然是自己已經認真負責地投入了,而後是心態上可以試著將那些對個人信念的評價和自我認同分開,別人否定你的想法或概念並非就是否定你這個人,當有人評價你的表現或自我評估時,針對工具/方法保持好奇、懷疑、可變動的態度,但對於自己個人的特質/能力懷有自信,需要將你使用的工具和你自己個人分開來審視。


架是用嘴吧吵的,別往心裡去

個人在團體內遇上衝突,可以簡單概括分成兩類。第一種是人際衝突,這類衝突人們會把注意力放在彼此的人格、情感、個性上;第二種衝突則是任務衝突,主要的爭執依據是任務內容、實行方法、解決方案等等。 

研究指出如何成為一個高效率的團體,是在團體形成初期就將衝突形式專注於任務衝突而非人際衝突,將重心放在任務衝突的團體才能有足夠的時間與心力去實行重新思考、質疑、試驗實作的工具與方法是否正確符合預期。 

因此在組件團隊時應有的做法與心態:假若要進行的工作是需要不斷的重新思考,在挑選成員時便要尋找一個勇於給出意見而非害怕衝突、親和的人加入團隊,親合的人或許會很樂於給你鼓勵、支持;但一個異議網絡能使團體成長、指出團體的盲點、促進我們克服弱點。

不論哪種情況下,都還是很容易從任務爭執變成人際衝突,很容易將這些質疑、提問視為對自己人格攻擊;因此需要具備良好的心態,要能將這些討論當作對於工作、行事上的建議,而非對個人的人身攻擊。方法是避免將討論的重點放在「為何」對方的方法是錯的,反而更去注意「如何」做才是更好的,才更有可能演變成「正向的吵架」,吵得激烈但不動怒,形成一個情緒高昂於此同時也資訊快速交流十分有效率的討論。

Photo by Afif Ramdhasuma on Unsplash

Photo by Afif Ramdhasuma on Unsplash


享受Aha的那個剎那

相信大家都有過受困於一個情況或卡在某個問題的時候,這個情況下突然豁然開朗或是無意間頓悟了、搞清楚原因了,更簡單一點的說法就是冒出一個Aha的感覺。那個靈光乍現的剎那,讓自己享受它,就是讓自己能保持懷疑與持續不斷接受不同的觀點和想法的秘辛。

我個人對於最印象深刻的Aha是在看《人類大歷史》的時候出現的,裡面提到的一個觀點是,人類生活的意義網都是由人建立起來的,圍繞著生活的所有法律、經濟、休閒娛樂、競賽、工作觀、存在的意義等等,這些概念都是經由人類制定、規範來限制所有人;這樣一個概念在當時衝擊了我的世界觀,但於此同時也讓我意識到過往的自己有多麼的無知,扎扎實實地感受到很大一聲Aha從我的腦門灌出來,也是這樣一個經驗促使著我願意不斷閱讀,接收新的知識。

Photo by AbsolutVision on Unsplash

Photo by AbsolutVision on Unsplash


後記:面紅耳赤的說出:「你講得有道理。」

說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不過不知道有沒有讀者也和我一樣曾經遇過這種情況,在討論的當下聽到對方說的比自己更有道理的時候,會臉夾泛紅、耳朵脹熱的、甚至開始有點生氣,有些時候更會無意識地講話越來越大聲,並且不斷重複或換句話說同一個自己明知道有缺陷的論點。 

想要重新思考,必須建立在能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這個心態開始,當我不是完美的,我相信到比較不合理的信念便變成一件很好接受的事情,調整的方法也很簡單了,並不是為了要變成絕對完美的人,而是只是希望自己的觀點更完整、更全面、更周律,帶著這個角度去想,便可以比較容易地去接受對方的論點,甚至改變自己的價值觀。 

下次試著在和他人激烈討論時,說出:「你講得有道理。」我個人覺得是個很難的嘗試,在那個當下會覺得特別難開口說出來,不過事後其實會發現,說出來了,才能讓自己的認知齒輪繼續轉動更新,真的願意接納不同意見的那個當下意味著自己的思維又更進一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