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蔣經國差點促成兩岸統一,但為何突然去世?他的死有何蹊蹺

2023/09/1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1988年1月13日的下午15時50分,有位78歲的老人於台北市的七海寓所去世。這么說雖然有些冷情寡意,但人難免出現生老病死,那是不管如何悲傷也要接受的常態,而與大部分人不同的是,他的死亡卻是疑點重重,至今依舊流言四起。官方給出的說法是晚年多病,視線模糊,腎髒發炎,後來更是借以輪椅為代步工具,而非官方的解釋,可就太多了。

raw-image

這位老人,就是蔣經國。或許有些人聽到這個名字會覺得很耳熟,但又想不起來他是誰,我想提起他的父親,各位應該或多或少能回憶起來。他的父親是蔣介石,以前的黃埔軍校大校長。關於蔣經國的故事,很多都非常值得拿出來說道說道,他的“一個中國”立場非常堅定,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反對台灣獨立,努力以實際行動促進兩岸關系。然而,意外總是來得突然,官方與非官方的說法究竟哪個可信度更高?那些流言是怎樣傳出?蝴蝶振動的翅膀有沒有帶來巨大的風暴?

時也命也,似乎在碰見什么不算順心的事情時,很多人喜歡這般感慨,不管是感慨自己,還是感慨別人。普通人也好,能在曆史長卷上留下屬於自己只言片語的人也罷,每個人似乎都有著獨有的兩面性,時而溫順時而暴躁,時而善良時而邪惡,對待不同人,對待不同事,以不同的面孔相待,“雙標”這個詞偶爾也會是用於打趣的俏皮話。提起蔣經國,他不是個壞人,書籍與紀錄片等也表示他不算負面,蔣經國又有個名字為建豐,有些電視劇電影裏的“建豐同志”指的就是他。

raw-image


蔣經國出生於1910年,小時候在非常有名的萬竹小學念書,那時候的父親蔣介石追隨著孫中山常年不能陪伴於他的身邊,於是拜托了當時經商的陳果夫照顧,陳果夫其人後來與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關系親密。1925年10月,蔣經國前往蘇聯留學,他的學校是莫斯科中山大學,這所學校為上世紀的國共兩黨培育出了大批幹部人才,比如楊尚昆先生,再比如鄧小平先生。我們都知道,蘇聯作為紅色蔓延出來的地方,有著非常濃厚的氛圍,作為蔣介石的親生兒子,在外求學過程裏,蔣經國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而時任團組長的人,就是比他年長七歲,兩人還是同窗好友的鄧小平先生。

鄧小平先生獨有的政治見解與理想抱負讓蔣經國很是佩服,兩人又有著非常相似的意願,於是很快熟絡起來,常常喜歡共同探討各類問題。有些時候,友誼就是那么簡單,然而誰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到來,誰能想得到今天還相邀不久以後相互暢聊的人轉身就被打發到別的地方呢?

1927年,17歲的蔣經國被貶去西伯利亞做列兵,理由是其父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政變”。心有不甘的他在這場反革命政變後發布聲明討伐蔣介石背叛革命,於是一年後的秋天,他回到了莫斯科,於列寧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校學習,這時的鄧小平先生,已經回到國內,接受中央的任務,在西安中山軍事學校工作,這所學校是國民聯軍所屬,鄧先生擔任政治處處長、學校中央組織書記之職。兩人的友誼在年輕的這個階段雖然只維持了約一年時光,但是卻為未來開創了非常良好的基礎,有了離別,才會有重逢,才會有期盼。

蔣經國在蘇聯呆了很長的時間,1935年他與礦場女工芬娜結了婚,芬娜就是他的夫人,回國後改名字為蔣方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蔣經國終於被批准回國,這段長達12年的異國求學路落下帷幕。回國後,他跟隨自己的父親,做了不少工作,開始了從政道路。背靠大樹好乘涼,加上自身還是很不錯的天賦,從1938年開始,蔣經國陸陸續續擔任起政治職務,但大多數時間都是無功無過。

1944年10月,他以青年軍總政治部主任的身份參加了父親蔣介石進行的10萬青年從軍運動。1945年的春季,他與當時時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的宋子文前往蘇聯進行相關的交涉,並且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也許是適應了政壇生活,他逐步大展拳腳成為了國民黨內部某個派系的直屬首腦,父親的左膀右臂。

1948年更是做出了“上海打老虎”這般鐵腕手段,暫時拉緩了岌岌可危的財政危機向難以見底的深淵滑落的步伐,有的報紙贊揚他是國民黨的救命稻草,“蔣青天”、“活包公”之類的詞彙不要錢般往他身上套,有些外國記者則在報道裏稱呼蔣經國為“中國的經濟沙皇”。雖然最後是以失敗告終,但也可從這些事件的縫隙間觀其魄氣。後來,蔣介石死後,他作為台灣領導人,幾乎可以說是把台灣帶上了黃金時期,十大建設的推動,經濟的迅速發展。

蔣介石帶著部下與家人“下野”離開,兩岸都很關心著國家問題。不管是大陸方面,還是蔣介石也好,蔣經國也罷,對於“一個中國”這個立場,永不松動。在得知主席接見李宗仁並愉快地商討了台灣問題後,蔣家父子略有不安,雙方經由曹聚仁的協商,加上幾次秘密探討,六項協議很快達成,兩岸的關系逐步緩和,很多書籍上都將此形容為“突破性的行為”。

但可惜的是,不久後國內遇上各樣的突發事件,蔣方又有意反悔,幾項條款被擱置旁側,不管不顧。在晚年時,蔣介石幾乎把權力都交給了蔣經國,父親的三個孩子裏只有他是親生,加以常年左膀右臂的實力,後來的曆史也證明了蔣介石選擇的正確性。盡管因為觸及到許多人的利益而被聯合反對,但蔣經國還是相信自己,走上不斷發展現代化的道路,也幸好他堅持了,不然也許就沒有現在那個有著“亞洲四小龍”稱呼的台灣了。

他的好朋友,亦師亦友的鄧小平先生也在大陸這片土地上進行著改革,以發展經濟為目標不斷尋找出路,左右逢源提升國際地位。在萬事萬物趨於穩定時,那個被放置的“統一”夢想又被拿了出來。伴隨著時間的流失,有很多在過去被認為是機密文件的文字,都在不違法的情況下被解釋出來,其中就包括蔣介石的臨終遺願,上面非常明確地寫到,他希望祖國能夠統一。

我們都知道,國家的和平向來來之不易,有專家曾經指出,蔣介石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有想過轟炸計劃,但是後來在看到大家相約慶祝國家安寧時,還是下令取消了這個危險的命令。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在美國公然派出軍艦進入台灣海峽時,蔣介石矛盾的內心糾結萬分,他希望能借由美國之手東山再起,也非常清楚美國割裂中國的目的,再三思考後,蔣介石首次拒絕了美國的“台灣地位未定”的說法,後來蔣介石在授權“國民黨外長”的聲明最後特意寫出了“台灣屬中國領土一部分”。

人總是個矛盾體,就像蔣介石明明做了很多討人厭的事情,但至少在這件事上“他還算有點良心”。蔣經國深受其父親的影響,對“一個中國”的立場非常堅定,他對台獨分子采取的行動相當嚴厲,多次在公開場合反駁台獨言論。1979年的《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後,蔣經國與鄧先生借由中間人,新加坡總統李光耀的傳話,多次進行有關台灣問題的探討,雙方交流非常融洽。其實在這時,蔣經國的身體就已經不是很好了,但是他依舊努力地進行政治工作,盼望著有朝一日能看見祖國統一。

而“一個中國”的實現,需要多方努力,蔣經國開始了新的改革,然而新的事物往往會取代舊事物,這就動了很多人的“大餅”,其中反對聲喊得最高的,就是美國。1986年,部分黨外勢力創建了“民進黨”,而在背後幫他們撐腰的,似乎就是美國。

若是懼怕這些,蔣經國也不可能在政治上活躍那么久,拖著有些慘敗的身體,他對“統一”的願望愈發強烈,然而意外再度降臨,1988年1月13日,伴隨著大量的鮮血,蔣經國永遠地閉上了雙眼。最為官方的說法是糖尿病引起的食道靜脈擴張與肝硬化,最後靜脈破裂而亡,但是許多人都認為,這個病症似乎無論怎樣都不可能出現那么多鮮血,不少陰謀論由此疊出。有人說是美國與“民進黨”動得手腳,根據尚為淺薄的醫學知識,中毒也許很符合這般模樣,也有人說蔣經國是被氣的,在1987年12月25日,他坐在輪椅上參加“行憲紀念日”活動時,底下有“民進黨”鬧事,高舉橫幅抗議,目標直指他。

不過不管是怎么樣的說法,除了官方,其它的都沒有什么具體的依據來參考,所以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個問題是真的不好回答,這些流言本身也好,幕後也罷,誰能知道有沒有什么手腳在呢?在蔣經國逝世後,台灣相關權力交由副總統李某輝,而他的所作所為再度讓兩岸關系呈現墜崖式下滑,後續更是有不少台獨分子蹦噠,兩岸關系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祖國統一作為大家共同的心願,必是大勢所趨,無法阻止。也許有人企圖阻止,但也只會像井底之蛙、跳梁小醜,未來會告知我們答案,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觀看影視電影解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