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者的態度》時間、資本、人際,你擁有完全的自由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之前有一本書很紅叫《致富心態》,昨天在誠品翻書時,看到另一本叫《富者態度:關於工作、投資、關係、金錢的正確心態》其實換句話說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但到底是哪裡不一樣?

喜歡作者開宗明義就先定義所謂富者是「時間、人際與資本」三者皆自由的人,才叫富者。比起以前狹隘框架下認知的有錢人,現在多數人更認同不是有錢就是富有,而是你擁有自由、不受侷限的人際關係,你擁有被動收入足以支撐你日常 想要 和 需要 的花費,至於富者是如何界定兩者,書裡也有分析;更重要的是你擁有自由的時間交由自己安排,不用困在資本社會的老鼠圈裡循環。

其中有提及幾個特點,對照最近的生活特別有感。

- 培養同理心

懂得換位思考的能力,作為老闆,要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購物誘因和真正需求;作為下屬,要能理解主管的立場,思考每個決策背後的意義;作為顧問,能夠同理企業遇到的痛點難題,進而給出切中核心的建議方針。

- 不試鹹淡

每次只把一件事做好,就算腦裡有千萬種想嘗試的idea,你也要記得自己想要提供的服務是什麼、主業是什麼,竭盡所能提升本質,才能進到下一步。考試時只看一本參考書,但勤做題型、背得滾瓜爛熟的學生,跟考前買了十幾本各家參考書,每一本都沒看完,也做不完題目,誰能考得好,昭然若揭。

- 相較於該做的事更應重視不該做的事

比起一味追求早起運動、時間管理大師、經營泛泛人脈這種心法,更該試著去找到什麼是富者不會做的事;有時候光是避開風險坑,就已經成功一半。

- 以比率的概念計算金錢

同樣是收入一千元,富者態度看待一千元是他投入的時間成本以及花費多少能力得到,但對一般人來說,這個一千元跟其他方式賺到的一千元並無不同。換句話說,心底要有對於每一分錢的來跟去都有成本概念,你的生命就是價值,每一份收入都是用時間換來的,但你的時間有多值錢?

raw-image


社會貧富差距很大,但某種程度上仍然適用20/80法則。10個人裡只有2個人會願意跳脫既有的慣性思維,真正實踐改變,多數人嚷嚷著想變有錢,但貫徹到日常裡的沒幾個。

「如果你真心渴望,全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

這句話另一層意涵是,很多人其實並不真的打從真心渴望改變,卻還以為宇宙負了他呢。如果只是因為「感覺」別人都比自己有錢、「感覺」別人過得都比自己爽、「感覺」別人都比較快樂,所以覺得我也要,那就不是你真心渴望的事,心裡想要的,根本不需要看向他人才發現。

然而,這陣子生活上因為各種業力影響,也陷入了這種比不過別人的心結,看到的都是「我沒有」,看到的都是「別人有」,這種念頭不用久,只要一秒,就能被小我無限放大成:「妳不配、妳不夠好、妳很慘。」但是心裡同時有另一個聲音 — — 那些妳沒有的,真的是妳想要的嗎?

我重新省視當下這刻,其實是因為家人生病意外,打亂了原本的計畫進而影響心情,才讓我突然被鬼抓走。我想要的根本不是別人擁有的名利財富地位,而是家人平安健康而已。

才剛轉念,就收到宇宙的回饋。原本以為的膝蓋舊疾復發,結果檢查出來是關節半月板退化磨損,而好巧不巧,就在上週才剛通過10月1日開始「半月板軟骨修補系統」納入健保給付範圍,醫生也主動提及建議可做微型治療,為我的經濟恐慌降低了部分壓力。

回到前文的富者心態,我體會的是:比起追求跟別人一樣多或比別人更多,我只需要專注在我能否滿足於我擁有的一切,然後專心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當看見他人的富足與豐盛時,我是否具備同理心替對方感到開心與祝福,甚至觀察出他們值得學習的特質,而非孰優孰劣。

當然還是會覺得生活好辛苦,好容易被恐懼和焦慮綁架,並時而無來由地擔心明天,不過人生就是複利效應,現在做的每件事,就算沒有立即的回報,但都是離目標更近的方向,真正的投入,沒有所謂白費。



黛西學姊 FacebookInstagram




13會員
16內容數
以書寫記錄日常,以電影餵養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