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aturalist:你我都能是公民生物科學家

渡狼/DL
發佈於Reading & Studies 個房間
2023/10/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昨天寫了永續與數位科技,今天延續這樣的主題,有一個有趣的平台/App想推薦給更多人知道。

什麼是iNaturalist?

iNaturalist 是一個生態資料庫平台,2008年創建於美國加州大學,現今全球已有近60萬會員、登錄近15萬種物種資料。2022年,由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與嘉義大學推動中文化及平台維運,
「愛自然.台灣」(iNaturalist Taiwan)平台正式上線。

結合公民參與、AI 辨識技術、地理資訊系統,以及研究社群的建立,使用者透過手機 app 上傳照片,因為手機照片已有定位和時間紀錄,即可快速完成物種紀錄。藉由完整且容易上手的流程,讓大眾也能加入科學知識生產的行列,為生物及生態學研究貢獻一份心力,豐富(本土)生物資料庫。

簡便的操作流程非常友善。甚至因為這個App我開始對圖像與生物辨識的AI技術產生興趣。太神奇了。

簡便的操作流程非常友善。甚至因為這個App我開始對圖像與生物辨識的AI技術產生興趣。太神奇了。

對個別使用者如我而言,可能對動植物有興趣,或是出門走走時喜歡隨手拍拍比較少看見的動植物,卻也難免因為非專業而感到陌生。iNaturalist 的 AI 辨識技術可以在上傳物種照片時,自動辨識後推薦可能的物種名稱或類別(界門綱目科屬種),久而久之也開始能認識一些曾經上傳過的物種,例如柏油狹縫中的幾種主要雜草。另外,這種蒐集與記錄的感覺,以物種照片建立屬於自己的軌跡,對我而言也很值得著迷。

我很喜歡任何可以蒐集或記錄的app,很像在玩遊戲蒐集成就的感覺。

我很喜歡任何可以蒐集或記錄的app,很像在玩遊戲蒐集成就的感覺。

為什麼需要公民參與科學知識生產?

公民參與科學知識生產,可大幅擴展資訊蒐集數量及廣度,有效提升本土生物紀錄資訊量,有助推進棲地研究、物種分布等生態學術領域發展。越多的人力參與,其實也越有機會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稀有物種甚至新物種。

此外,親自投入觀察與紀錄,可以提升民眾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和感受。以 iNaturalist 為例,用簡單且融入日常的方式,更有機會引發大眾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越多人對這些議題感興趣甚至動手動身實踐,對於研究社群而言都會是更健康的。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自己「不專業」,或是覺得自己能接觸的無非是常見的動植物,並不特別值得紀錄。但其實每個研究者關注的領域都各不相同,以我自己對環境生態學的認識,就對於都市生態學格外感興趣。在我們天天生活的都市中,「自然」的物種如何受人類行為影響?人與自然如何在都市中共存?都市綠地、都市菜園或是近郊小山,能不能真的「提升生活品質」、「增加生態多樣性」?我相信對於和我研究興趣相近的研究者而言,大家每天睜眼閉眼看到的動植物,都很有可能可以是珍貴的研究材料。例如都市常見的麻雀、喜鵲、大笨鳥黑鸛麻鷺,或是蟑螂螞蟻蜘蛛,以及前面說過我很喜歡觀察的柏油路或建築縫隙迸發出來的探著頭的小「雜草」,生物與生態研究,或許沒有距離我們如此遙遠。


畢竟也不是業配(?),這篇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平台,希望有人會因為這樣的簡介而感興趣、嘗試下載、嘗試記錄,為本土的生態研究增加多一些記錄,那就很讓人開心了。

69會員
169內容數
聊聊音樂、ACG、文化、ESG、閱讀,還有無法歸類的靈光乍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