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進軍加沙:地面戰開打,但結局可能是哈馬斯「勝利」?

2023/10/30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2023年10月29日,以巴衝突持續,加沙城不斷冒出滾滾濃煙。(Reuters)

2023年10月29日,以巴衝突持續,加沙城不斷冒出滾滾濃煙。(Reuters)

10月7日哈馬斯(Hamas)發動閃擊後,以色列展開了強力報復,先是祭出猛烈空襲,更多次宣稱要進軍加沙(Gaza Strip)。

例如10月11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便誓言,「會讓哈馬斯從地球上消失」;19日,以色列外長科恩(Eli Cohen)也稱,「戰後的加沙面積會縮減」,暗示以色列可能併吞部分加沙地帶、或是建立緩衝區;20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直接宣布,這次戰爭將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是空襲和地面行動,目標是消滅人員、破壞基礎設施,擊敗和摧毀哈馬斯;第二階段是消除零星抵抗;第三階段是在加沙地帶及周邊地區建立「新的安全政權」。

但從上述發展也可以發現,以色列雖然持續威脅進軍加沙,實際行動卻是一拖再拖,原因除了考量城市戰的成本,美國的不贊成顯然也發揮了一定作用。10月15日,拜登(Joe Biden)便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專訪中公開表示,「以色列佔領加沙將是重大錯誤,哈馬斯不代表每一個巴勒斯坦人」,接著還親自飛往以色列,看似要展現對以色列的支持,其實更多是要勸停「加沙大戰」。

當然,美國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憐憫巴勒斯坦人,而是更擔心自己會受困「支持屠殺」的輿論泥淖,甚至被以色列「綁上戰車」,無奈重返好不容易撤離的中東戰場、分散自己在印太的戰略布局,所以才希望以色列「見好就收」。但內塔尼亞胡也有平息民憤的內政需求,如果真在地面行動毫無作為,恐會引發更大的政治危機。

兩相權衡下,「加沙大戰」以一種低調卻慘烈的方式詭異開打:10月28日晚間,內塔尼亞胡宣布以軍已於27日進入加沙地帶,開始「戰爭的第二階段」,但內塔尼亞胡並未正式宣布地面戰的進行。接著外媒在29日報道稱,以軍已在加沙北部佔據多個陣地;《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也表示,有網絡影片顯示以軍在加沙豎起國旗,是2005年以色列撤出加沙地帶後首見。

如果上述報道及證據為真,那麼可以推論加沙地面戰其實已經開打,只是以色列顯然是在持續推遲了全面入侵後,轉為進行了更有限的地面入侵,至少目前還是如此。但之後伴隨攻勢推進,以色列終究逃不掉關鍵的靈魂拷問:地面戰的高昂軍事與政治成本,以及以軍究竟要實現什麼戰略目標。

為什麼加沙地面戰不好打

首先是軍事成本。

以色列最後一次對加沙發動地面進攻,是在2014年為期50天的「保護邊緣行動」(Operation Protective Edge)。當時以色列動員了7.5萬名預備役軍人,對加沙進行空中、陸地和海上的聯合行動,最後在雙方各自宣稱「勝利」下結束進攻,撤出了地面部隊。哈馬斯當然傷亡慘重,但以色列陣亡66名士兵換來的戰果,也不過是推進了幾公里,未能實現大面積佔領。加沙顯然不是軟柿子,而是硬骨頭。

而從時間視角來看,從2014年至今,哈馬斯有近10年的時間生聚教訓,強化城市戰部署、囤積所需軍備,眼下以軍雖說動員了超過30萬名預備役,但哈馬斯也絕非毫無準備,火箭彈數量便是最好證據:2014年戰鬥期間,哈馬斯在50天內發射了約6,000枚火箭彈;但這次「阿克薩洪水」行動中,哈馬斯短短3天便發射了超過4,500枚火箭彈,庫存數預計只會更驚人。

再來是錯綜複雜的地下隧道。自2007年以色列封鎖加沙起,哈馬斯便持續挖掘用於走私、襲擊的地下隧道,多年來已形成了某種「地下生活圈」:隧道有混凝土強化結構,甚至還配電以備人員避難逗留。2014年的「保護邊緣行動」中,哈馬斯便借隧道儲存武器、開會通訊、運送人質、發動進攻、進行撤退,甚至滲透以色列。

之後以方雖逐年摧毀了多條隧道,卻也不過杯水車薪,因為隧道數量破百,可能已經實現了加沙地下的大面積覆蓋。此前摩蘇爾(Mosul)戰役時,「伊斯蘭國」也是耗時2年在當地挖掘大量地下隧道,並以1萬餘名戰鬥人員同伊拉克政府軍、庫爾德武裝等共計10萬大軍鏖戰了9個月以上,被認為是二戰以來最艱難城市戰,最後摩蘇爾幾乎全城毀於砲擊與空襲。而哈馬斯在加沙經營十餘年,隧道網絡的數量與複雜度,當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接著是城市戰必然面臨的反裝甲武器與據點攻防。2014年「保護邊緣行動」時,以色列國防軍就苦於哈馬斯的各種反坦克導彈、直發火箭推進式手榴彈,包括RPG-7與更強大的RPG-29等,哈馬斯戰士便是以此穿梭城市、游擊作戰。而前述便攜式武器也已被歷史證明,是城市戰的重要利器,曾在2004年費盧傑(Fallujah)戰役、2022年馬里烏波爾(Mariupol)戰役中,增加美俄兩軍的作戰成本,令雙方頭痛不已。

再來,彈藥需求也是以色列必須考量的問題。一般來說,城市戰爭所需彈藥會是其他戰鬥環境的4倍甚至更多,再加上以色列地面部隊久未經歷城市戰,在不熟悉的戰場行動,預計會需要更多彈藥,包括精確制導彈藥、車輛主動防護系統(APS)彈藥、火箭、火砲、迫擊砲等。

結合前面幾點,哈馬斯與以色列國防軍雖是不對稱的敵人,前者卻顯然有一些「特殊優勢」。因此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也曾在2017年的報告中,就以色列與哈馬斯的戰爭提出幾點反思。

第一,火力打擊有其極限,即便以色列猛烈轟炸,僅靠空中力量也無法在城市戰取勝,且2014年以色列不僅沒能達成戰術目標,也無法藉此達成威懾哈馬斯、鞏固和平的戰略目標;第二,強化裝甲和主動防護系統(APS)有其價值,後者尤其可以保護車輛免受火箭推進式手榴彈和反坦克制導彈藥的傷害;第三,地道戰需要繼續發展,「保護邊緣行動」雖已結束,但哈馬斯的隧道依舊存在、且持續發展,而以色列對此相當脆弱。

時間來到2023年,前述問題不知以色列究竟改善多少,但哈馬斯的壯大已是顯而易見,即便無法阻止以色列佔領部分加沙,恐怕也會讓以軍吃盡苦頭。

政治與戰略問題令人頭痛

再來是政治成本。

如前所述,內塔尼亞胡為平息復仇民憤,有發動地面戰的政治需求,但這一做法也必然衍生其他成本。

首先是以色列軍民的傷亡。2014年的「保護邊緣行動」中,以色列陣亡了66名士兵,這一數字當然遠低於哈馬斯,問題是以色列對人命損失的心理承受度,顯然與哈馬斯不同水平。而有鑑於哈馬斯這次閃擊規模龐大,以色列的目標也可能會比9年前更全面,不只要清理城市,更要摧毀哈馬斯的軍事能力,但這也意味以色列軍人要付出比9年前更大的傷亡,相關成本可能阻卻地面戰的推進。

且哈馬斯絕不會坐以待斃。在以軍推進的過程中,哈馬斯為牽制對方的地面行動,可能會採取以下襲擊平民的手段:將人質推上前線當成人盾、持續以高密度火箭彈打擊以色列後方、潛入以色列城市發動恐襲等。這些做法當然沒辦法讓哈馬斯取得戰場的關鍵優勢,卻有機會凸顯以色列政府的無能,尤其是在地面戰時間拉長的情況下,民眾的不滿可能會持續洶湧,質問「究竟何時能夠安心生活」。

再來是加沙平民的傷亡。過往的加沙衝突已經證明,不論以色列事前有無警告,基於哈馬斯要求民眾不要撤離、以色列也有意下狠手的兩個基礎,其報復根本無法避免所謂「附帶傷害」,而只要平民傷亡持續增加,要求停火的國際壓力將與日俱增。美國也正是預見了這一發展,所以持續要求以色列推遲地面戰、甚至不要進行,想最大程度避免日後的難堪。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以色列究竟想在加沙實現什麼戰略目標。考量到加沙地面戰的複雜度,以色列目標如果真如內塔尼亞胡所說,「要讓哈馬斯從地球上消失」,或是像防長加蘭特宣布的,要在加沙地帶及周邊地區建立「新的安全政權」,過程必定曠日廢時。

以2022年的馬里烏波爾圍城戰為例,全副武裝、久經沙場的俄軍,面對244平方公里的馬里烏波爾,也是花了超過80天才正式攻下。期間烏軍與許多平民躲藏於地下隧道、亞速鋼鐵廠這座工業碉堡內,讓俄軍在城市戰中吃足苦頭,最後俄方雖然宣告佔領,馬里烏波爾卻已全城95%被毀,重建成本相當驚人,且還付出了4,000多名俄軍陣亡、3,000多名被俘的代價。

而加沙共有365平方公里,且自2014年起便持續武裝,即便哈馬斯的戰力不如烏軍,但以色列要徹底剿滅這一「準國家實體」,恐怕也要付出超乎想像的時間與傷亡代價。因此對以色列來說,最可行的或許就是有限的地面進攻,如現在所做,並以豎起國旗的方式向民眾展示:已占領加沙北部部分地點,地面戰不是一無所獲。

但這又會讓以色列陷入戰略迷走的困境。因為依照過往經驗,哈馬斯就算傷亡慘重,都會在雙方停火後持續宣稱自己「取得了戰略勝利」,相關說詞包括:「是哈馬斯將以色列趕出加沙」、「是戰士們在前線浴血作戰,才讓以色列被迫休戰停火」、「沒有哈馬斯就沒有現在的和平」等,即便整場衝突的導火線可能就是哈馬斯的攻擊,前述說法仍在加沙具有廣大市場,受到民意的信服與支持。

換句話說,不論推進多深、空襲多強,只要以色列無法徹底擊敗哈馬斯,哈馬斯都能將血戰當成光榮勳章,增加自己在巴勒斯坦人心中的威望,繼續對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進行奪權。所以蘭德公司也早在2017年報告就指出,2014年的「保護邊緣行動」不僅戰術失敗,也沒能達到威懾哈馬斯、鞏固和平的戰略目標。

但即便以色列真的不惜成本殲滅哈馬斯,在加沙建立「新政權」,要用誰取代哈馬斯也是一大挑戰。因為加沙地帶其餘武裝團體的激進程度,與哈馬斯相比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又早就喪失威信,所以以色列如果不是扶持沒有威望的傀儡政權,就只能直接統治,但兩者的結果必然都是永無止境的叛亂與襲擊,讓以色列被鎖在安全困境中。簡單來說,以色列要對加沙發動地面戰,不僅所需的軍事、政治成本巨大,「沒有盡頭的戰略目標」也是一大問題。

如果這次以色列選擇「見好就收」,佔領加沙北部部分地帶後,便與哈馬斯達成停火、帶回人質,那麼不僅以色列會宣布達到「削弱哈馬斯軍事能力、使其無法再發動襲擊」的戰略勝利,哈馬斯也必然會宣布「成功擊退以色列、換到和平協議」的戰略勝利。而只要雙方「右翼vs激進」的政治結構、「不願妥協vs暴力建國」的社會氛圍未變,國際各方又只會空喊停火與「兩國方案」、毫無實際作為,那麼下一次大規模衝突的爆發,也將在停火那刻進入倒數。

原文發表網址:

2023.10.30

以色列進軍加沙:地面戰開打 但結局可能是哈馬斯「勝利」?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5635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68會員
343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