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抗爭:蒙古族敘事長詩《嘎達梅林》改編電影影評

2023/11/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作品文本

「我嘎達梅林以大義為重,願意與官府調和,條件只有一個,把土地還給百姓。」這是在大火之戰贏了之後嘎達梅林說的一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嘎達梅林的信仰和抗爭精神,與對於百姓自由的堅決。

「我領頭起義,不是為了錢財,不是為了官位,而是給百姓自由。」電影最後,王爺假意談和,嘎達梅林明知這場談和可能是場騙局,卻仍為了百姓的自由而賭上一切。

二、題解與介紹

本片由馮小寧編劇、執導,講述1930年代蒙古族英雄嘎達梅林率領各族人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軍閥、封建王權的故事。本片不僅獲得第2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提名,更獲得第8屆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與第3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駿馬獎最佳男演員獎。

《嘎達梅林》真實的塑造了嘎達梅林這一傳奇的民族英雄,同時展現了絢麗壯美的草原風情和淳樸豪放的蒙族民情,以恢弘的場面,磅礴的氣勢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向觀眾奉獻出扣人心絃的民族交響詩。(周穎評2018)

三、觀影心得

這部電影讓我深受感動和震撼,也再次讓我感受到從文本轉化為電影的磅礴,文本敘述嘎達梅林領導人民抗爭的堅決讓人印象深刻,當我看到內蒙古科爾沁草原的壯麗呈現在眼前,真實且令人揪心的生存抗爭更讓我心感戚戚焉。雖然電影的改編與《嘎達梅林》文本有不少差異,但其所涵蓋的民族英雄情感、抗爭精神和對正義的堅持都秉承著文本的初心。以下我將從令我印象深刻的台詞做為象徵進行觀影心得的討論。

「我領頭起義,不是為了錢財,不是為了官位,而是給百姓自由。」

這句話貫穿了整部電影的核心主題:為正義率民起義,並展現了嘎達梅林對於保護草原上牧民的堅定信念,這句話呼應了電影中的多個場景,從嘎達的初次起義,到他們用火攻擊擊敗王爺的炮隊,再到最終的抗爭失敗,即使最終不敵官軍,嘎達梅林的信仰和抗爭精神始終不變。這句話也反映了嘎達梅林對於權力和土地草場的反思,他將自己的命運與人民的自由聯繫在一起,放棄了個人利益,追求更高尚的目標。這種犧牲精神和對正義的堅持是本片的重要主題,也是讓觀者深受感動與啟發的價值觀。

「我的男人不能跪著死」

最後一幕是在金黃色的夕陽下,波光粼粼的湖面,矗立湖中的嘎達梅林與被子彈激起的浪花,最後嘎達梅林倒下本片隨之結束。這句話貫徹了牡丹對於嘎達梅林的情感與死心踏地,讓我深受感動,我們從牡丹與嘎達梅林的互動中,不僅可以看到蒙古族的生活方式與男女之情,也更能理解與欣賞蒙古族的文化,尤其是摔跤、射箭等文化。透過電影的傳播方式,讓少數民族的文化能被大眾看到,更能進一步促成文化的理解與溝通。

「1931年嘎達梅林的起義失敗了,壯麗的蒙古草原成了一片沙漠」

這是電影的最後一段字幕,我們可以看到在電影中不僅敘述了嘎達梅林的信仰和抗爭精神,更凸顯了科爾沁草原脆弱的生態系統,片中矛盾的最終聚焦點其實是捍衛科爾沁草原的脆弱生態與牧民為生存而進行的抗爭,蒙古草原壯麗的水土風情與終究化為黃沙的荒漠景觀構成鮮明對比,也進一步喚起大眾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

「我們同是為了百姓的土地而奮鬥,要是能和共產黨串上就好了」

這部電影同時反映了社會與政治的複雜性與權力的抗衡,這部片是在2001年拍攝,2002年上映,在劇情上我們可以看到蒙古族敘事長詩《嘎達梅林》的改編,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加入的部分,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政治宣揚意圖,在少數民族傳統作品中同時宣揚共產黨的正當性與人民同為夥伴的意義,在那個時代,政治和社會環境都受到共產黨的影響,政治宣傳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也讓我想到台灣在日治時期流傳的故事「莎韻之鐘」,原為對師長的敬重之情,在皇民化運動下被渲染成愛國故事,甚至被放入國民學校教科書大肆推廣。

總之,這部電影不僅反映了社會與政治的複雜性,也呈現了個體在權力和抗爭之間的抉擇,並以愛情故事融入其中更增添戲劇性,並以壯麗的景色與具有象徵意義對白讓觀者在感動和震撼之餘,也能深入思考環境與社會議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各種閱讀材料的心得,包含電影、文章、期刊、書籍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