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總統大選一分鐘解析

2024/01/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個標題是假的 XD 先向標題黨致歉,你們可以右轉回家了。

勝負未分之時

2024 年1月13日晚間,總統大選勝負已分。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問題可以用來檢測自己的政治判斷力:「你什麼時候知道柯文哲這一次不會贏」。

知道的意思,包含要能夠說出推論的依據和過程。

  1. 如果你的答案是從一開始就知道了,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有超強的直覺、或通靈能力,比方說有第三眼可以預知未來之類。
  2. 如果你的答案是到現在還覺得柯文哲是這一次的贏家,也恭喜你,你的政治判斷力遠遠超過了常人的水準,能夠見人所未見。

任何人都可以用這一題來測試,包括柯P本人在內。

(對侯友宜市長有點不好意思,蝸蝸設計這測試沒拿您來當題目 XD)


韓國瑜先生曾經有一句名言,說選舉很簡單,「票多的贏,票少的輸」,講得很好,但誰票多誰票少,是有投票權的選民大家一票一票投完、選務人員們一票一票算完之後才確定的事情;在這之前,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確定」票數。民意調查或其他的方法,無論如何都是抽樣,規模絕對不會比選舉更大。既然是抽樣,一定有誤差範圍,可以參考,但不能盡信(這裡暫且先擱置人為刻意操作數據的情形)。

選舉過程有疏漏的可能性,不過請別忘了,我國是法治國,在寫【關心選舉1分鐘】這個小系列時,蝸蝸講不聽一開始就先寫「選舉無效」和「當選無效」,法有明文規定,任何人質疑選舉過程,請依法提告。

程序沒有問題的話,開票結果,沒有勝選,就是敗選。要問專有名詞的話,這叫「簡單多數決」。

好的,在確認諸君都清楚了解什麼是選輸之後,才能開始進行以下討論。如果還要堅持什麼這場選舉沒有輸家,全體台灣人都是贏家之類,也可以提前回家了謝謝。政治運作的確不是看一場選戰哪一方得幾票,但如果連票都不會算,那蝸蝸建議先學數學。

當三方勝負未見分曉之際,可以從哪些地方先判斷?

這個題目很大,為了大題小作、長話短說,引用一小段柯P自己的發言當成分析材料。在選前大約一週,柯P曾經說,「這場總統選舉是新政治跟舊勢力對決、自媒體對決傳統媒體、理性務實科學對決意識形態、公民運動對決傳統樁腳政治。」在這段短短的發言裡,用了四組二元對立,以下一組一組來檢視。


新政治的期待

三個陣營都可以想一想,如果有為數不少的選民期待新政治,那要怎樣才能與時俱進。

第一組上場的是「新政治」和「舊勢力」。我們很常聽到「藍綠一樣爛」的批評,在這一組對比,藍綠都被劃歸「舊勢力」,而提出這一組對比的白營當然是自居「新政治」了。

事實上藍綠陣營的確是起源比較早,中國國民黨創黨都超過百年了,民主進步黨創立於1986年,假使是人類,那生理年齡目前大約三十七八歲,還不到四十歲,考慮現在三十多歲就會被說是歐吉桑,那藍綠被說是舊勢力,就一起概括承受好了 XD 畢竟台灣民眾黨確實是新的,2020 才剛成立。

這裡姑且不細論什麼是新政治,蝸蝸要問的是:誰想要新政治?誰會被新政治吸引?很顯然就是對既有政治框架(舊勢力)不滿的選民。這用消費者行為分析很容易說明,「新」的確是有吸引力的,很多消費者喜歡新產品,就算沒有不滿,偶爾也想換新的,所以品牌整天都在推陳出新。民主進步黨在黨名裡就放了「進步」兩個字來暗示新意,以前新黨還更直白,黨名就叫新,我就新,夠新了吧!很遺憾,只有取名是不夠的。命名時很新,之後就不新了。

以「新」自命者,都要面對時間的考驗;隨著時間經過,如何方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知道「新」並不是「變」,變來變去不新,反而有些很根本的東西是萬古常新的。這是個不錯的題目,三個陣營都可以(也應該)想一想,如果有為數不少的選民期待新政治,要怎樣調整自己的步伐才能與時俱進。


自媒體的界限

自媒體的聲量有其界限,不可全盤相信媒體聲量,高聲量未必會反映在選票上。

記得柯P在1月13日的選後演說提到,看來目前自媒體還是打不過傳統媒體(可能是在正式演說之前提及的,因為網路上逐字稿裡似乎沒這句,但蝸蝸有這個印象),在整個選戰過程當中,柯也經常自豪表示白營用這麼少的資源就可以對抗藍綠夾殺。由於「資源」包括的範圍滿廣的,這邊暫且採取狹義解釋,把資源當成「媒體資源」,這一組對立,是自媒體和傳統媒體。一般來說,傳統媒體指的是平面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可能再加上戶外廣告、傳單之類,自媒體是一個比較晚近才有的詞彙,大致上網路社群都可以包括在內。

憑著自媒體打贏選戰,可不是沒有前例。早在 2008 年,美國歐巴馬前總統勝選入主白宮,憑的就是社交媒體,震撼全球,從那之後,政治人物運用社群進行宣傳才慢慢形成風氣。近年已有越來越多研究報告指出使用者花在自媒體上的時間不斷升高,傳統媒體哀鴻遍野,因為廣告主都把預算拿去丟到社群平台,大家整天在研究怎樣提升點擊率。現在都2024年了,每個陣營都在用自媒體,還把敗選理由推到自媒體打不過傳統媒體?這實在沒什麼說服力。

再說,如果僅就自媒體的現象觀察,在投票結果出來之前,十個人裡大概會有七八個人說,柯P的網路聲量很高(這有一大堆數據可以佐證,只是蝸蝸懶惰,不想一一列出來),早就不是一隻 CF 得天下的時代了(其實從來沒有這種事),難道現在要把敗選原因推到競選廣告拍得不夠好嗎?這一組對立,並不是自媒體打不過傳統媒體,因為這是一組假對立,實際上自媒體和傳統媒體不是對立的。如果說自媒體的聲量有其界限,不可全盤相信媒體聲量,高聲量未必會反映在選票上,這樣的解釋可能還比較接近事實。

另外有個小事值得附帶一提,傳統選戰很重視造勢晚會,特別是選前之夜,這種大型活動的到場人數,在過往也被當成一種「人氣」的指標;不過,現場活動的指標意義恐怕已下降,雖然還是可以帶給參與者「現場體驗」的感受,但由於空間限制,即使加上現場直播、網路連線等技術面的突破,影響力已大不如前。


理性也是一種意識型態

第三組對決,理性務實科學對決意識型態。這題蝸蝸可以直接告訴你,理性務實科學不是三個 hashtag,本身也是一種意識型態,實際上這一組是兩種意識型態對決;不過理性務實科學使出了偷吃步,沒有承認自己是意識型態,也沒有說明自己要對決什麼樣的意識型態,所以不及格。


公民運動的理想

能夠順利完成整場大選,這本身就是一場公民總動員。

來到最後一組,公民運動對決傳統樁腳政治。這其實是有點偷懶的一組,因為和第一組新政治對決舊勢力看起來滿像的,之前並沒有明確解釋什麼是新政治,如果說公民運動是一種新政治,這不就意義清晰多了?不過,意義清晰的反面就是比較不能給人很多想像空間,所以新政治不能等同公民運動,公民運動是特別拉出來對支持者說的,你們是公民運動,把國家、把未來還給你們......

等等等一下,這滑坡有點稍微太快了,「公民」可不是只有支持者,不支持的人也是公民啊,說得極端一點,樁腳也是公民,而且也有動(有吧?),憑什麼樁腳動就不是公民運動,公民動才是公民運動?而且國家是誰的、未來是誰的,可以由誰說了算、要給就給、要還就還嗎?

這是現代民主國家的政治選舉,每一個有權的公民都可以投票表達意見,無論基於什麼理由或什麼原因,那都是值得被慎重看待與尊重的。就算是樁腳動員,那也是一種表達意見的方式(但是買票不行!只有乘客可以合法買票 XD)。因此事實上,能夠順利完成整場大選,這本身就是一場公民總動員。某方面來說,這組對立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那麼對立。


我們,在路上

有評論指出,這場選舉讓民進黨變得像國民黨,柯文哲像民進黨,至於國民黨像什麼......蝸蝸一時忘了 XDDD @/: 不過,「像」並不是壞事,人都是透過模仿學習而成長的,政黨是人構成的組織,當然也可以模仿學習;如果互相學習長處、修正缺點,能讓我國未來有更多良好運作的政黨,有創意有作為,這有什麼不好?(就怕互相模仿學到的都是壞處,還互相砥礪、教學相長)

從理想面來說,當然希望我國有更多成熟的公民,願民主更落實,政黨政治運作更穩定,但這工程浩大,真的不是短時間內完成得了的,也急不得。雖然已經有過兩次政黨輪替,但我們確實還在路上,還有很多困難;期待這條路,可以大家一起走久一點。



97會員
55內容數
沙龍這名稱太高級了;這裡是蝸蝸講不聽的沙箱。根據一般定義,沙箱 (sandbox ) 是一個安全的測試環境,蝸蝸的沙箱不是封閉隔離場域,採開放風格,請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