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的所謂"角色"到底是什麼?怎麼定義?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個故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角色,主要指的是主角,再來就是配角,沒有台詞的角色不算在內,接下來的解說將以主角為主。

在坊間可以買到的書籍或是編劇課程中,通常會看到對於角色定義的幾個論述,關於這些論述放在文章最尾端,我個人認為依舊偏向籠統.因此在這裡寫下我對於角色的狹義定義。

我個人認為一個角色的定義,分為兩個部分,一個為該角色外在的身分地位職業,我稱外在.一個為內在的追求與慾望,稱內在。


外在:

應該要簡單直觀近乎刻版,有看過卓別林默劇嗎?請想像或直接嘗試看看,點開串流平台選擇一齣電影,當正片開始電影的角色登場時,如果調成靜音當成看默劇,你還能光看畫面就大略知道該角色的職業身分嗎?此時要分辨,只能靠角色穿什麼,做什麼,在哪裡以及與什麼人互動,簡單來說就是該角色與人事時地物的互動讓觀眾理解。我認為好的角色,是將聲音關掉我們也能"看"懂他是誰,如同卓別林的默劇,你不知道他的人物小傳,但你看的出來他是誰,他正在做什麼,以及他想要做什麼。

如果你想要設定故事的角色,請以觀看默劇的方式思考他的外在。


內在:

在這裡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幫助說明,馬斯洛使用「生理」、「安全」、「歸屬感和愛」、「社會需求」或「尊重」、「自我實現」和「超越」等術語來描述人類需求和動機通常移動的模式。之所以使用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原因在於他的需求定義具有跨領域性,我們對美食的定義因為風俗民情習慣而不同,但都是生理需求。

每個人的親密關係對象性別認定不同,但都是歸屬需求。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同,但都是獲得尊重,自我實現,甚至超越需求。這些都是能夠獲得最大量觀眾共鳴的層次需求。雖然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缺乏確鑿的證據支持,但能夠幫助你釐清角色的內在追求與慾望,怎麼說呢?

例如以默劇的畫面去想像,某男捧著鮮花正在追求某女,光以外在來看可能因為愛情,這是歸屬感也是最刻版直觀的外在追求。但若是加上內在的需求與慾望:某男有可能是因為某女美艷動人,如果擁女在懷可以獲得眾人羨慕的眼光,這是社會的認同與他人的尊重。也可能是覬覦某女的家產,這是某男對於金錢的需求產生的安全感匱乏。或是韓劇常出現的為了報仇,親手摧毀仇人是主角活下去的動力,這是自我實現。

再舉電影全面啟動為例,主角外在職業是一名犯罪者,他的外在行為是又騙又偷又侵入,目標是齊藤保險箱裡的秘密資料,而偷竊資料的內在需求不是這個祕密多重要,而是可以拿來換取康博企業的青睞;幫齊藤改變費雪的念頭則是為了能夠解決通緝,回家抱小孩。主角科布接連接下犯罪任務的內在需求與慾望都不是為了錢,而是獲得康博企業的認同感與獲得保護之後的安全感;回家當爸爸的愛與歸屬感。

所以重要的不是這個角色的內在外在人際關係人物小傳有多縝密龐雜的設定,然後將之鉅細靡遺塞給觀眾,而是當這個角色登場後,在進行行為、動作的時候觀眾是否能立即理解他是什麼人以及他在做什麼?他這麼做的內在需求是什麼?這無關乎故事類型或作品類別,而是先讓觀眾看懂,才有繼續觀看下去的動力,在以內在需求與慾望讓觀眾理解主角的動力來源並期待他接下來會如何獲得成功。

角色的身分地位外表與這名角色的追求與動力之間的矛盾是刺激觀眾繼續觀賞下去的重點。

如果你想寫一個角色,請以內在需求與慾望去思考。


最後,讓我綜合內外在一起,以"預判"來做總結:

如果將主角的外在行為與內在需求合一,那小偷偷東西不是為了錢還會是為了什麼?這是觀眾會產生的預判,可不要真的讓觀眾猜對,除非你想寫的是這樣刻版的角色,並且隨之而來的是觀眾的膩味與必定到來的說教感。

角色的需求與行動不代表他的內在追求與慾望,有太多影視作品將之搞混在一起,使得角色趨於單調與負面的刻版印象裡,只要角色的外在需求與行動與內在追求與慾望趨於雷同,那觀眾便會產生預判,而一再的預判成功就會讓觀眾喪失觀看的慾望。

如果你的角色就是一個小偷,那觀眾預判你偷東西就只有2個必然發生的後續:

第一個預判是:偷東西要馬成功要馬失敗。成功!那本片結束了,因為主角的追求滿足了,所以必然是失敗,但若是失敗了是因為主角技藝不精,那也結束了,因為一個沒有擅長的主角還是回家洗洗睡吧,觀眾不可能會相信一個差勁的主角,再給他一次機會有什麼差別。

最糟糕的模式是:一個失敗的小偷,接下來是努力訓練的小偷,訓練完了要做什麼,當然是去偷。這是史詩級的悲劇設定。

因此,主角的必然失敗就必須發生在一個我稱之為"劫"的邏輯裡才不至於產生上述悲劇。什麼是劫,後幾篇再說明。

第二個預判是:偷竊是個社會共知有道德風險的行為,觀眾必然預判主角將會為了違法而付出代價。如果主角偷竊真的只是為了錢財,這種無聊的角色不把他關到死觀眾不會原諒。應該要如同全面啟動,主角的犯罪是為了能夠回家當一個好爸爸,那觀眾自然會在預判錯誤後也會期待他要怎麼做才能得到他的內在需求與慾望。

簡言之,只要能夠預判觀眾的預判,並加之誤導,以角色的外在行為讓觀眾直觀理解角色的外在行為與追求,再以角色的內在需求與慾望讓觀眾感受到主角的複雜組合與矛盾。

同時具備外在與內在,才是我認為的,何為一個角色的定義.



網路上對於角色的定義:

  • 角色的類型:角色通常按照他們在故事中的角色和性格特質來分類,如主角(protagonist)、反派(antagonist)、助手(sidekick)、愛情興趣(love interest)等。
  • 性格特點:包括角色的性格、信仰、價值觀、夢想以及恐懼等。這些特點決定了角色的行為方式和他們如何與故事中的其他角色互動。
  • 角色的動機:角色所追求的目標或他們的動機是推動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了解一個角色的動機有助於觀眾或讀者理解他們的行為。
  • 角色發展:一個好的故事會展示角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角色如何成長或退化,如何克服挑戰或如何因故事中的事件而改變,這些都是角色發展的一部分。
  • 角色與情節的互動:角色如何影響情節的發展以及情節如何塑造角色,這種互動是故事講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角色的背景故事:角色的過去經歷和背景對他們的性格和決策有重要影響。背景故事可以增加角色的深度和可信度。
  • 角色之間的關係:角色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關係發展對於創建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至關重要。這包括友誼、愛情、家庭關係、競爭和敵對等。



這裡寫的是個人多年來對於故事如何編寫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