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糾結:台灣文化的正名與新創

2024/03/0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多虧之前格友在留言區的提點,讓筆者想到還未從『正名』的角度去探討台灣文化。

台灣需要被正名的人事物非常之多,像是『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就需要被正譯為『中國』。有些台派可以由法理的角度理解上述,但如果涉及『台灣是否為中華文化』的議題,可能就沒辦法理直氣壯地反駁了。

筆者以為,『台灣文化』之所以常常會被混認定成『中華文化』,是因為中國創造了很多特定名詞,來矮化或囊括島上的一切人事物。許多大家以為『自古以來的說法』,其實都只有百年左右的歷史而已。許多『學術分類』,其實背後都是有意無意為之的政治架構。

 

台灣陷入無法定義自己的『詞窮』

例如:閩南語,這個1930 年代由中國學者趙元任提出,定義模糊混亂且極具『中國民族主義』色彩的說法,台灣就不應該繼續使用。這樣的『學術分類』以『華語』為最尊,先把『閩南語』貶低為方言,再將『台灣話』界定成更低層的次方言,來達到收編台灣語言文化的軟性統戰目的

彰化台語文創意園區。在八卦山上,歡迎免費參觀。

彰化台語文創意園區。在八卦山上,歡迎免費參觀。


名詞的不精確,造成一般大眾的意識形態混亂!台灣好歹在清治末期就已經脫離福建,獨立建省。都過了140年,現在都還能在面冊看到有人自稱『閩南人』?一些社會性問卷調查都還能看到『閩南人』等族群選項?明明如此的矛盾與不合時宜,卻反倒是一種大家都不可至否的常態。

像知名遊戲《逆統戰》,在面冊公告仙姑一角的人設,便將其族裔定義成『閩南』,但卻又講『台灣話』,彷彿人格分裂一般的人設,出自台派中算政治正確的文創,實在讓人眉頭一皺。不過後來他們在面對網友留言詢問時,也提到『閩南』一詞識別度比較高之類的說詞。

這般說詞,卻也顯示『文化台獨』存在比『法理台獨』還嚴重的意識混亂,混亂到無法精準地描述台灣多元族群的現狀。那是一種無法自己定義自己的『詞窮』,所以在不知不覺中,不斷地借用『中國民族主義』的論述名詞來使用。

 

台灣三大族群的正名

語言和文化、族群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筆者在剛開始接觸文化議題的時候,也先是接受所謂的四大族群分類: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這個誤導性的分類也是後來被學術化的案例之一)。但若從正名的角度來看,個人不會再使用這樣的分類。

所謂的『本省人』和『外省人』,其實也是『一個中國』視角下對台灣人的凝視,為的是合理化中華民國持有台灣的現狀,將本該是國家的台灣貶低為中國的一個省份。透過這般錯誤的命名,把台灣人的文化認同混淆成中國人的一部份,已完成中國國共兩黨所尋求的終極統一之目的。

筆者會建議以下的重新分類:外省人修正為『中國人』,本省人則應該被正名為『台灣人』,或至少是『本島人』。『台灣人』的概念之下可以帶入三大語族,分成:『台語族』、『客語族』和『南島語族』。另外,我們並不認同『福佬』或『河洛』一詞,因為他們在意識形態上也沒有真的突破中國民族主義的框架。

語族此概念不再過分強調本外之別,消除原鄉認同,也去除各波移民先來後到的時間性(『原住民』一詞其實就帶有時間性)。語族的概念不強調先天,脫離炎黃子孫那類的納粹式種族主義和虛假親緣,可以透過後天教育或自由意志,習得該語言而達成語族的轉換。

像筆者母系那邊阿太,原本是紹安客語族,但到我外公這沿因為喬遷,被周遭的環境變成台語族,客語也說不了幾句了。外公家連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都被登記為『福』而非『廣』。一些 49 中國人的後代,若學會了台語文,那他毫無疑問也能轉變為台灣台語族。

2018 年在當時高雄火車站前的東奧正名連署。只可惜最後公投的結果,台灣民意流於鄉愿,不願自己國家的名字出現在國際場合上。

2018 年在當時高雄火車站前的東奧正名連署。只可惜最後公投的結果,台灣民意流於鄉愿,不願自己國家的名字出現在國際場合上。


失去以 Taiwan 為名的權利

我們其實至今仍然不斷面對名詞和話語權被剝奪的狀況,例如:中國總是想盡辦法在各種國際場合將台灣矮化成 Chinese Taipei,讓 Taiwan 這個字盡可能在世界消音。這也是一種從外部將台灣重新命名的手段。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洗腦手段明明都是一脈相承的,但台派對『閩南語』、『本/外省人』的反應,卻沒有聽到 Chinese Taipei 反應來的劇烈,反而對其有種莫名的處之泰然?

 多數台灣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手上是有『文化詮釋權(文化話語權/文化自我命名權)』的,意即台灣人有最高的權力,可以為自己的語言、民族、建築、宗教……等等,做出合情合理的定義。而非老是將歐美或中國等島外他者的『意見』,當成是自己的意見,甚至奉為一切現象的正確答案。通篇所說的『正名』,其實就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上的『脫殖(解殖)』。

回到台灣最需要正名的例子,就是我們在沙龍一直反覆倒彈的『中華文化』,在台灣皆必須正名為『台灣文化』,就像我們從來不會直接說日本是唐國文化、南韓是明國文化一樣。

我們也不止一次舉多實例說明(請翻我們的舊文),台灣在許多文化面向百年前就已經出現中國沒有的質變。加上,中國經歷過文革,從各個中華古典帝國繼承而來的文化資產多已不付存在。獨裁統治下,壓制人民的思考和創造,文化更低落也是必然的。

台灣新的文化資產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不只珍珠奶茶,像是附圖的鳳梨蝦球也是其中之一。這些一飲一食,若無台灣的歷史際遇和地理環境,是無法被塑造出來的。當上述的具體差異被以模糊、膚淺、不合時宜的名詞抹消的時候,人們自然在文化認同上無法區分中國和台灣


為原有的事物或現象『正名』或『創造新名詞』,是台灣文化開始劃清和中華文化界限的第一步。我們不需要破壞什麼,就僅僅是改變看待事物的切入點,而非去探究中國預設的偽命題,就能看到許多彼此在物質、精神層面上的實質差異。

 

文化話語權的爭奪一直都在

 另外,也呼籲台派,幫忙多做一些文化的論述吧。你覺得不需要多做辯解的事情,島內外許多中國人都勤快地做。你可能不受影響,但不代表年輕一輩接觸到這樣的資訊會認同混亂。這幾個月觀察到,臉書某幾個老照片社團粉專,總是有人系統性地在傳遞一些抹烏扭曲台灣歷史的論述(事件1事件2)。

 標榜台灣廟宇建築的社團,有版主一直在分享明顯是來自中國的統戰粉專貼文(湄洲祖廟),也不知意欲為何?還有最近舊曆新年的桃園漢服事件,也招來一寡 IP 佇 leh 中國的胡蠅來譬相台灣服(粉專:漢服歸來),在筆者看來那都是在奪取『台灣文化話語權』的動作。望大家注意!


筆者這樣觀察下來,台灣人在文化話語權爭奪的這一仗,已經可以說在很早期就已經節節敗退。過於屈就所謂的族群撕裂,熱臉貼那些中國流亡獨裁親貴的冷屁股,最後就淪為把『自由民主』這種理所當然的普世價值,當成是台灣國族文化的唯一指標。在國名、文化都還沒有完成脫殖之前,外部又有中國介入民主程序,台灣根本沒有餘裕去信奉什麼『公民民族主義』。

29會員
35內容數
關於台灣文化,我們一直認為:『台灣保留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文化精隨』、『只有原住民文化能代表台灣』、『台灣沒有文化』等等,真的是這樣嗎?面對中國不間斷地文化統戰,許多台派並不是特別關心文化這一塊;或是就算關心了,也鮮少有人能提出『跳脫中華』的論述系統。這裡希望能拋磚引玉,提供台派一個思考自身文化窗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