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魔山》談觀照自己,而非盯著山

2024/03/1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魔山》所在之處,阿爾卑斯山的達沃斯

《魔山》所在之處,阿爾卑斯山的達沃斯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 1875-1955,192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更是費時了12年才完稿(1912-1924)。


  德國文學研究學者通常稱1924年問世的《魔山》是德語文學最後一部偉大的「教育小說」(Der letze grosse Bildungsroma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或稱「發展小說」(Entwicklungsroman)。此為德國文學的特產,主要描述故事主人翁的內心(精神)發展過程。透過實際的學習與磨練,獲得寶貴的人生經驗,進而提升為一品德高尚、修養完美的人。然而,暫不論為何《魔山》是德語文學「最後」一部教育小說。若任何小說的存在都有其意義,或者更精確的,任何至少存在超過一世代(30年)、跨時空的小說都有其意義,之中必然都有教育的可能。但明顯的,《魔山》這類作者花費數十年、大部頭又能觸發哲學思考的小說越來越少見。本文想分享的便是攀登《魔山》的過程,藉由閱讀長篇小說的長時間孤獨,進入、見證、思考小說的時間與世界,進而提昇(Steigerung)自我的過程。


  首先,簡單介紹《魔山》,主角漢斯‧卡斯托普(以下簡稱卡斯托普),是位大學剛畢業、即將到位德國漢堡造船廠工作的工程師。利用工作前的空檔,到收治世界各國病人、位於瑞士阿爾卑斯山上的達沃斯山莊,探望已在山上療養5個月的表哥約阿希姆。故事主要描述卡斯托普從原先只打算在山上待3個星期陪陪表哥,到最後也被診斷肺部有小肺泡便一待待了7年。這之間療養院的人們來來去去,卡斯托普有了喜歡卻得不到的戀人─俄國舒夏特夫人、有了精神上的導師─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塞特姆布里尼、以及塞特姆布里尼「抬槓」的死對頭─信奉虛無主義的耶穌會會士納夫塔。《魔山》之所以稱為教育小說,便在於《魔山》的魔力,讓我們透過、跟隨卡斯托普,重新思考時間是什麼?疾病是什麼?健康又是什麼?而不管健康與否,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


關於時間:


  德語的「無聊」是由「長」和「時間」二詞複合而成的;「消遣」則由「短」和「時間」合成。這很符合人們對於「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個別快」的「心理」時間的描述。然而,正因為是有趣的消遣,作者光描述第一天的內容就花了1百多頁。仔細地描述了療養院的人物(如醫師、護理師、療養者)、活動(如按表操課的一天四餐、散步、到陽台曬太陽、每兩周固定的醫師演講)等生態。反映的便是人們在接觸新事物、新環境時,那種第一次的記憶;建立在陌生、好奇、感動、有趣甚至驚奇的記憶。而不同於之後因習慣而逐漸成為人們身體一部分的記憶,時間在這之中逐漸淡漠、入睡。


  小說中所描寫的時間,實際上橫跨了7年。然而,時間的長或短、拉長或壓縮並不取決於讀者,而是取決於故事主角卡斯托普的經歷。是卡斯托普帶領著讀者進入其世界、及其時間與記憶。物理時間的7年不同於心理時間的7年,或者說心理時間的計算單位並非物理時間的年、月、日,而是事件情境經思考、回憶後「綿延」的記憶。如同當人們想起搭乘長途火車或飛機時的情境,在人們無所事事、百般無賴,一心只盼時間快點過去的時候,心理時間便是零星、無法成為記憶的。卡斯托普在學會更加大度地掌握運用時間以後,他寫明信片的次數漸漸地少了。因為記憶的重心逐漸由過往的「平原」轉為高山。故所謂永恆並非「一直向前,一直向前」,而是「不斷旋轉,不斷旋轉」,不斷在現實與記憶中來回。


關於疾病與健康:


  何謂疾病?「病症就是偽裝了的性慾衝動,所有疾病都無非變態的情慾而已。」若疾病是一種情慾,那麼我們便時常處於一種疾病的狀態、不滿足的狀態。如同書中描寫舒夏特夫人的疾病不是她「懶散」的原因或後果,而是她的懶散本身。而當疾病是本性的一部分時又該如何根治?疾病是每個人生命中生、老、病、死的必經過程之一,沒有一個人能夠一輩子完全地健康。若無法避免疾病,那麼問題便不在如何根除疾病,而是如何透過疾病、這種不滿足的狀態,讓我們有去行動的慾望,進而改變、控制疾病。如同書中描寫對於山上的人來說,壓根兒不存在壞天氣這個說法。因為他們已經改變對於天氣、自然的看法,天氣是自然的一部分,便沒有好壞之分。正如他們改變了對於疾病的看法,疾病是生命的一部分,亦沒有好壞之分。


  疾病是人性,惟有受苦者才能成為受苦者的領袖和救主。如家中曾有長輩行動不便需旁人照顧,便有助於推行更完善的安寧環境。對於在療養院的療養者,疾病給了他們自由、並離開不健康的環境與習慣(如充滿空氣汙染、噪音、缺乏公共空間的不健康城市),讓他們有時間、機會思考生命。


  然而,何謂生命?生命既非物質,亦非精神,而是一種介乎兩者之間的由物質乘載的現象。真正的健康是生命的健康、精神與物質平衡的健康。故當精神、情慾的思想觀念沒有了機會戰鬥,便會失去生命力,那時死亡便隨之而來。


關於愛與教育:


  何謂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就是對人的愛,如此而已,因此也就是政治,也就是對一切玷污人的思想、剝奪其尊嚴的人和事的反抗。」(寫作當時,作者正經歷一戰與一戰後希特勒的崛起,世界正處於兩大原則的爭奪之中,即強權和正義、暴政和自由、迷信和知識)而卡斯托普最後找到克服人生各種對立的妙方,就是「愛和善意」。藉由愛和善意的力量、一種教育本質的力量,便能戰勝對於強權、暴政、迷信,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博愛,讓對立者有相互欣賞、對話的可能,進而產生改變的契機。


閱讀長篇小說作為一種療傷:


  「閱讀小說是悠閒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窗口。」─《緩慢》米蘭昆德拉


  文學存在的目的是什麼?作者湯瑪斯‧曼在寫給美國大學生的一篇〈《魔山》成書記〉裡,要求讀者閱讀《魔山》應二讀而非一讀,其理由是:藝術作品不可以是功課或努力,不可以違願而行。藝術作品最主要的任務是提供讀者樂趣,使讀者感動。如果讀者在閱讀此書時,無法獲得此效果,那就應該立刻放棄閱讀此書,去做別的事情。但是您若已經讀過一遍,則建議您再讀一遍,因為《魔山》的結構是以讓讀者透過二次閱讀而獲得更深層的享受為目的的;就像音樂,必須先瞭解曲子,然後才能獲得其真趣。


  我並沒有二讀,這並不影響一讀的樂趣(好在這次有把錯綜複雜的人物名字先寫下來,才不會看了後面忘了前面,只差沒畫成關係圖XD),不影響《魔山》在讀著心中種下種子,一顆完滿的種子。剩下的,便是在未來重複的咀嚼(如那滑雪時巧遇暴風雪,倚著木門昏睡的,神遊至海邊的場景)。在閱讀的過程中、在故事本身的時間(7年)與敘述的想像時間(卡斯托普的時間、讀者的心理時間)之中我們在小說中獲得的不僅是消遣,而是另一段時間,如《魔山》的最後,作者寫下:「永別了,漢斯‧卡斯托普,生活中一個正直的問題兒童!你的故事結束了。我們把它講完了,它既不有趣,也不無聊,是一個完整的故事。」


  聽說抽大麻煙者,能夠在短暫陶醉的夢幻中,經歷30至60年的時間。那宛如精神時光屋中脫離物理時間的世界,正是長篇小說帶給我的最大樂趣,我找到只有我能相信的東西,我不能和別人做比較,甚至不能跟家人、跟朋友做比較。我是我,我只能是我的獨特時間。


  回到《魔山》的核心概念─提昇(Steigerung),疾病和死亡是提昇知識與健康的必經途徑,如法國哲學家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認為快感來自禁止與侵犯。自我的超越與危險是互為表裡的,人性的慾望,是健康與不健康的來源,適度的慾望讓生命得以行動,讓生命有接近、挑戰、甚至超越極限的可能。如攀登高山,重要的是「觀照自己,而非盯著山」,生命真正攀登的是內心的山、一種心智上的冒險,看著、享受自己向前走的每一步,那逐漸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意志展現。

2021/1/24

3會員
522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