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建築剖面學》談何謂剖面思維?(下)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桃園總圖

桃園總圖

「剪切型」剖面,看到的第一個感覺是,知識果然是跨領域的,任何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喜歡的一本書

「剪切型」剖面,看到的第一個感覺是,知識果然是跨領域的,任何人都能在這裡找到喜歡的一本書


剖面的7大類型


  本書挑選已完成的63個當代建築案例(1906~2016),將剖面的構築邏輯呈現出來,及證明剖面的複雜性不會犧牲營造的可能性,並歸納出剖面的7大類型,分別為:1. 拉伸型(Extrusion)、2. 堆疊型(Stack)、3. 塑造型(Shape)、4. 剪切型(Shear)、5. 孔洞型(Hole)、6. 傾斜型(Incline)、7. 嵌套型(Nest)。


  1. 拉伸型:為直接把平面拉伸到一個足以符合預定用途的高度之形式。垂直向無變化,採用此剖面多是效率型建築,商場、工廠、單層住宅等,如:Philip Johnson設計的Glass House(玻璃屋),此剖面誘發的視覺效果是水平而非垂直的。


  2. 堆疊型:為直接把樓層一個個疊上去,以有變化或沒變化的方式重複某個申拉型剖面之形式,堆疊可在同塊地上增加可用的容積,如:Starrett & Van Vleck設計的Downtown Athletic Club(下城健身俱樂部),35層樓有19種不一樣的高度,從1.8公尺的臥房到7.2公尺的健身房。透過電梯讓功能與剖面的敘事以不連貫的方式展開。


  3. 塑造型:為將建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主要水平面予以變形,藉此雕塑空間之形式,較常變形的位置為地板或天花板。採用此剖面多是劇院、音樂廳和教堂等空間,常在地板、天花板或牆面上使用,以達到理想的聲學效果。如:伊東豐雄設計的台中歌劇院,曲面既是天花板、牆面又是地板,消除水平和垂直的區別。


  4. 剪切型:為利用建築水平軸或垂直軸上的裂隙或切口,形成剖面上的差異之形式,利用剪切導入光、熱或聲音的連結。如:Neutulings Riedijk Architects設計的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ound and Vision(荷蘭聲音與視覺研究所),將空間分成兩大塊,製造宛如深淵的空間,一個在地下,用於存儲和維護(私人),另一個在地上,用於娛樂和廣播(開放)。


  5. 孔洞型:為在樓板上刺穿任何數量或大小的孔洞,用消失的樓板面積換取剖面上的好處之形式。如:伊東豐雄設計的仙台媒體中心,由13根垂直的鋼格柵管貫穿8層樓,提供光線、聲音、嗅覺、熱力和人(樓梯)流通管道。


  6. 傾斜型:為調整某個可佔居的水平面角度,讓平面朝剖面傾斜之形式。利用傾斜坡道創造連續的水平表面,如:Frank Lloyd Wright設計的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古根漢美術館),以全長超過0.4公里,3%斜度的坡道,形成視覺、動線上連續的展場空間。


  7. 嵌套型:為把幾個容易辨識的體積藉由互動或重疊形成剖面之形式。即透過間隙空間(interstitial space)的機能,產生建築中安置建築的關係。如:藤本壯介設計的House N,形成三個嵌套的盒子,由內而外分別是,厚度13.8公分厚的輕量木材和灰泥所構成的客廳、餐桌,厚度18公分的混凝土和玻璃所構成的臥室,厚度22公分的混凝土構成的花園、廚房和浴室。


  以去年底試營運的桃園總圖為例,應屬於何種類型的剖面?另可從剖面看見何種建築思維?首先,以生命樹為中心的設計,很明顯是「剪切型」剖面,雖然生命樹宛如仙台媒體中心的鋼格柵管,然而,桃園總圖並非在樓地板刺穿孔洞,而是由生命樹長出、興建出樓地板。「剪切型」剖面,反應的是節能效果的思維,透過生命樹引入自然光並作為空調排風口。接著,室內由生命樹向外形成的展示空間、藏書空間、及由書架耐震壁區隔的外走廊閱讀空間則是「嵌套型」剖面。反應的是形式與結構合一的思維,書架由地板延伸至天花作為一種耐震設計。最後,外表像千層蛋糕似的整體量體是「堆疊型」剖面,由地面上到屋頂的陽台(尚未開放)則是「傾斜型」剖面。反應的是水平平面垂直剖面化的思維,讓動線與視覺獲得連續性。


  綜上,剖面類型並非一陳不變,同一棟建築,可隨著剖下去的位置不同,產生迥異的剖面類型,反應的是該建築的複雜性。然而,有分類就有例外,剖面的分類不是用來約束對建築論述或認識,反而是引領人們以剖面看建築、思考建築的進路。認識建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走進建築,反覆閱讀。圖面僅是工具,永遠無法取代真實的建築,然而,圖面還是有其意義;作為真實建築竣工前的說明書、指引、參考,如同德希達談論的「Khôra」(場所、容器、子宮)。當建築竣工時,圖面也就失去意義、消失,但建築卻留有圖說的形狀。


  本書並非認為剖面思維優於平、立面思維,而是試圖將被忽略、遺忘的剖面思維,重新納入建築思維中。各種圖面(平、力、剖、透)作為設計思考、溝通的工具,具有不同的表達功能與思維,合起來才是整體的、統一的建築。然而,剖面不應該只是數位建模中的一個指令或拉伸長高的平面,而是與平、立面同等重要的設計思考工具。可試著從剖面切入,作為概念具體化、實踐化的新可能性。圖說作為工具,是為了達成目的,故更重要的是持續保有甚至強化建築形上學式的辯證思維。

2023/2/17

3會員
523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