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老金都沒了啦!》談人生一定要按照社會的目標嗎?

2024/03/1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本片描述家庭主婦篤子(天海祐希 飾)為了存四千萬円(日圓)的養老金,連包包破了都捨不得買一個新的,在好不容易存七百多萬円時,公公突然過世。為了辦一場風光的告別式,身為長子的丈夫(松重豐 飾)承擔了四百萬円的喪葬費。不久女兒突然先有後婚,婚理費要三百萬円,丈夫則因為公司倒閉,連退休金也沒了。而為了省每個月給婆婆的九萬円安養費,遂將婆婆從安養中心接回家,卻發現婆婆日常消費驚人,......。


  退休金或養老金多少才算夠?亦如問現在就職者薪水多少才夠。有無房、有無車、有無孩、有無健康等因素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答案。然而,我們還是會焦慮,因為不知道未來哪一天會突然需要用到大量金錢,如同劇中的告別式、慘遭詐騙。


  依據台灣金融研訓院去年公布的「2022年台灣金融生活調查」發現,國人儲蓄存款24萬元以上約47%,13.6%無任何儲蓄,而有18.8%的民眾無法在一星期內籌到10萬元。另依據主計總處統計,2022年全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達4萬4417元,而有46%(420萬人)的上班族每個月會將薪水花光(月光族),其中有30%的上班族更需借貸度日。


  人生目標有短中長期目標,而多數人會依循著社會所賦予的目標,作為自身目標的追求;即五子登科的妻子、孩子、房子、車子、銀子。然而,人生僅有社會賦予的目標嗎?在這個結婚不一定要生子、生子不一定要結婚、結婚可以離婚、離婚可以再婚、生一個怕他孤單、生兩個怕養不起、擔心抽不到公托公幼、擔心孩子的未來(交友、成績、品德)、買房可能被徵收、可能遇到惡鄰居、可能旁邊會有天坑、買車還要買停車位、養車塞車停車、養兒不一定能防老的時代,社會的目標還是理想的目標嗎?


  依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統計,2022年,國人男性未婚比例為25-29歲87.1%,30-34歲65.4%,35-39歲44.9%;女性未婚比例為25-29歲79.1%,30-34歲51.6%,35-39歲31.3%。雖然不婚不代表無子、無車、無房,至少就一般合理的發展順序,會先考慮結婚,婚後再考慮是否要生,且通常一個人不太會買車、買房,而是會將金錢投資在自己身上,如:月光族或精緻窮現象,其反應的並非人們不願投資一般人所謂的長期目標(買房、生子),而是脫離社會的目標,建立自身的目標;即在有限的資源下,於社群分享與眾不同的生活的同時,享受當下能掌握的幸福,以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依據內政部及衛福部統計,2021年,我國平均餘命為80.86歲,其中不健康餘命則為7.56年;即活到約73歲時便逐漸出現失能、臥床、慢性病等不健康狀況,無法健康的享受人生。健康是年輕時就該投資的資本,避免存錢養老變成「存錢養病養醫生」。健康不止生理、心理上的,還有精神上的充實(意義感)。故相較於傳統社會的目標,為自身建立的目標更在乎的是自身的健康;如:規律運動、放空舒壓、均衡清淡飲食、睡眠充足,讓生活保持平衡。


  中國思想家梁漱溟在哀悼亡其第一任妻子時寫到:「我和她結婚十多年,我不認識她,她也不認識我。現在她死了,死了也好,處在這樣的國家,這樣的社會,她死了,使我可以更多一些時間思索,更多一些時間工作。」


  人一定要結婚生子嗎?在全球暖化、少子化、高齡化、9個擁核武國家、AI快速發展的今天,結婚或生子應該是一種選擇,而非義務;如同選擇一種生活狀態,並為之負責及逍遙於其間。我們無法選擇第二人生,即便多數人都認為結婚生子的人生才完整,然而,人生起點與終點早已決定,何來完整與否?沒有人的人生腳本是一模一樣的;結婚生子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或所有人都願意為婚姻、為孩子犧牲自我。結婚生子之後當然還是有自我,只是那個我,是我所喜歡的我嗎?


  結婚與生子還是有差別的,結婚而不生子;是兩人相愛後攜手共度人生,生活的重心是彼此分享、承擔、扶持、成長,此關係最能彼此實現自我。結婚而生子;是兩人在夫妻之外,多了父母的腳色,生活的重心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孩子的飲食、學習、情緒等成長。不結婚而生子;單親父母的比例居多,生活重心亦是孩子,相較於雙親可相互扶持、承擔,單親父母離小孩最近,卻離自身最遠。


  柏拉圖《蒂邁歐篇》中,蘇格拉底說到,城邦的婚姻和小孩是「公有」的,誰也無法認出他的後代。每個人都在一個家庭裡,在一個年齡內,彼此以兄弟姊妹相稱。而為了使小孩從出生起就在本性上有最好的品格,男女官員的婚姻結合應通過秘密的抽籤方式決定,因為抽籤均等,不會心懷不滿。質地好的小孩給予特別的教育,較差的則秘密地分散到國家的其他地方,並對他們進行觀察,隨時發現那些值得教育的病把他們領回來,與那些後來發現不配繼續接受教育的加以互換。


  生子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良好品格的後代,故人口貴精不貴多。社會最大的效益並非所有人都去結婚生子,而是在資源、能力有限下,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即便不生子,我還是我父母的小孩、我妻子的先生、我弟弟的哥哥、我外甥的舅舅、我老師的學生、我老闆的員工等,幸福即是在這些倫理關係中、在對方與自我中保值均衡。


  回到退休金多少的問題,當我們不再追求結婚、生子、買房、買車等社會目標時,即不必成為房奴、車奴僅拼命為了下個月的薪水而工作時,立即賺進、省下至少兩千萬元(台幣),即賺到實現自我與理想生活的可能。不婚不生並非就此躺平的消極人生,而是為理想持續努力的積極人生。

2022年台灣金融生活調查

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

【養老金都沒了啦!What Happened to Our Nest Egg!?】

2023/6/12

3會員
523內容數
哲學博士生/建築系畢/證照:高考公務員、工地主任、古蹟工地負責人/前地方文資薦任公務員(建築工程職系)/研究領域:建築哲學、文化資產哲學。由「哲學性」、「反思性」角度,評論文學、建築、哲學、時事、影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藝術、文化資產、公職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