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當正向教養卡住時:運用衝動行為循環協助父母自我覺察與表達 Part 2

2024/04/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raw-image


譬如說當父母在陪伴孩子睡覺時,

孩子在一旁翻來覆去、睜大眼睛、時不時還一直想跟陪睡的大人聊天,

在最開始,陪睡者的情緒大多處在冷靜期,

但當時間一拖長,

孩子遲遲無法入睡,

容易逐漸出現不耐與煩躁…


一旦覺察到情緒升起,

就可進入「誘發期」的因應。


*


在誘發期,父母/老師可以提醒自己:


1. 有意識的深呼吸

深且長的吐氣會啟動副交感神經,有助於放鬆,

情緒也會較為穩定。


因此發現當情緒開始出現波動時,

有意識地調整呼吸,

能夠增加父母維持溫柔而堅定的機率。


2. 以4A1R陪伴與釋放情緒

當情緒出現時,

覺察並承認自己的情緒,

有助於我們成為情緒的主人,

而非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4A1R的步驟包括:

Aware 覺察

Acknowledge 承認

Accept 接納

Release 釋放

Appreciate 欣賞


透過在內心裡,對自己說:

「我覺察到我有煩躁,

我承認我有煩躁,

我接納感到煩躁的自己,

我願意透過...(某種不傷害自己、他人、物品的方式) 釋放我的煩躁

(譬如說:我願意隨著我的吐氣,釋放我的煩躁。或是,我願意去洗把臉,將煩躁釋放…)

我很欣賞雖然有煩躁,

但依然陪伴著孩子,

並且願意練習用這些方法自我陪伴與穩定。

我很欣賞這樣的自己。」


透過這樣的步驟,

在情緒出現時,

練習跳脫慣性反應,

在 刺激原出現→ 產生感覺→ 產生行動 的歷程中練習觀察與停頓,

不做立刻反應。


除此之外,

也是在練習自我關愛與陪伴,

有助於培養對自己的慈悲心。

而對自己的慈悲心也是對他人升起慈悲心的基本功。


3. 同理孩子,向孩子表達你對他的理解

當前兩個步驟讓成人感受到內在較為穩定時,

在誘發期也可以試著運用同理,

點出並與孩子核對他當下的情緒。


在《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這本書中提到,

孩子出現的混亂情緒,

很多是因為大腦無法順利整合。

為孩子的情緒命名,

並且與孩子核對,

能夠讓孩子在述說中釋放卡在右腦豐沛的感性能量。


當感性的能量被疏通,

左腦的理性思考才有機會被cue上線。


4. 運用「我訊息」表達

當成人與孩子,

在自我關愛與同理孩子後,

情緒較為和緩,

可以運用「我訊息」做表達。


譬如說:

「媽媽現在感到有一點著急,

第一是因為媽媽很重視你的身體,

擔心你太晚睡會睡不夠。


第二是媽媽除了陪你睡覺之外,

等等還要出去收拾家裡。


我要請你把眼睛閉起來。


我知道你想要媽媽待在這裡陪你睡著。

但若是超過X點後你還是睡不著,

因為還有後面的事情必須處理,

我就要先出去了。」


透過我訊息,

傳遞規則背後,

父母重視的價值觀或是需求。


5. 移除或離開環境中的刺激源

在可以換手的情況下,

若是上述幾種方式嘗試過後孩子依然故我,

父母也感到情緒越來越濃烈,

此時適時去洗個碗、喝個水、或是換手,

適時中斷對於保持智慧與冷靜非常有幫助。


6. 擴大視角,看見「問題以外」

有時候會刺激我們的,

除了眼前的孩子,

也有成人腦袋裡面的詮釋。


在情緒開始攀升時,

我們很容易只看見孩子的缺點。

這時候提醒自己,

拉大視角,

除了看見他眼前的鬧與歡,

也看見他穩定時的成熟與貼心。


擴大視角能夠協助我們看見孩子的全貌,

就像是站在更高的制高點,

視野拉高,

心胸也會因此更開闊。


.


未完待續…

13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