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故事的必備觀念:怎麼設定主角

2024/04/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這篇較為簡短,因為怎麼設定主角,其實在英雄的旅程這類的故事裡,在所有要素中屬於相對簡單的問題。

依造幾個簡易的要素加總起來就等於主角,直接以等式來表示:

職業 ( 身份)a+目標a+行為a+層次需求a=主角a

這裡要注意的是,主角有兩層等式,原因稍後再提。

職業 ( 身份)b+目標b+行為b+層次需求b=主角b

若是雙主角制,則是主角a與主角b分別介紹兩位。


同樣的,在英雄的旅程裡的最終反派與主角要素相同,但目標與層次需求不一定相同。

以等式來表示:

職業 ( 身份)+目標+行為+層次需求=最終反派

我們來講解各個變數代表的涵義。

在思考設定裡,主角的職業身份並不是以外表論定,而是與對應角色的互動來表現。

例如:主角是丈夫,那對應者就是妻子。就算主角穿著警衣執行警察職務中,但主角的目標是回家,行為是與妻子親密電話,需求層次是愛與歸屬,那主角依舊是一個丈夫。

時常看到在電影中的主角三心二意,舉例我與鬼成為家人的那件事,主角執行警務追逐逃犯時,我們可以看到他想要在女警面前表現,與其說他是警察,不如說他是暈船仔。

我個人建議,除非要放置的訊息非常多,沒必要別這麼做。

我接下來以主角是警察來假設一遍給各位:

如果安排主角是警察,主角的職業自有相關的要素鋪陳,不要貪心,請將該有的陳述完畢。

假設這是主角a:職業是警察,目標是追捕犯人,行為是跑酷。

當在1-3主角警察追捕犯人失敗後,在1-45時我們才會看到主角b暈船仔的出現。

職業是暈船仔,對應者是心儀的對象,目標是約對方出遊,行為是耍寶逗笑,層次需求是愛與歸屬。

在1-5時結果當然是失敗(如果成功本片就結束了),至此觀眾就可以確認主角真正的動機是愛情,主角的職業是暈船仔。

請注意,到此才是完整將主角介紹完畢。雖然英雄的旅程變化型態非常多元,但是介紹主角的時間建議各位最晚到1-5,藉由失敗讓觀眾知道主角是誰,以及他想要的目標與層次需求是什麼。

1-6則是出現了一個機會,主角認為完成這個機會,就能再次得到目標b與層次需求b。

相似的電影有SISU黃金硬漢、馬力歐電影、捍衛任務1。

到了第四章面對最終反派時,我們就會看到主角贏得勝利後"得到了"or"放棄了"目標b與層次需求b。

走得到了的結局,屬於英雄的旅程W型。

主角就是返回到了主角b的狀態。這種走法的故事通常是讓觀眾看到主角約過死亡的幽谷,打敗反派後最終得到了安寧。例如捍衛任務1、SISU黃金硬漢。

走放棄了的結局,屬於英雄的旅程M型。

主角最終放棄高層次需求(最高為自我實現,次之為他人認同,再次之為愛與歸屬),懂得或獲得了次之的層次需求,以愛與歸屬為主流。這類的故事通常是宣揚三情關係(親情、友情、愛情)的重要性。例如馬力歐或以未成年為主要客群的動畫電影。

raw-image



以上,就是怎麼設定主角。

原則上,英雄的旅程的主角只要這些,也請不要再多。

例如馬力歐在1-1裡的前老闆提點出的是馬力歐想要證明自己獲得他人認同的層次需求,但相對的在1-45裡家人晚餐中父親的不認同,一樣是提點馬力歐想要證明自己獲得他人認同的層次需求,類似重疊的層次需求沒有價值甚至相互抵銷,主角不要設定成又愛妻子又極力想要上司認同。或是又要報殺父之仇又想談戀愛。

在M型的主角,獲得目標a與層次需求a的原因是因為目標b與層次需求b

除非是雙主角制,最終的層次需求只能有一個,以b為主,多了則會讓觀眾混淆主角前進的動力來源。

希望對各位有所助益。



這裡寫的是個人多年來對於故事如何編寫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