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讓跑步更進步嗎?不妨看看丹尼爾斯怎麼訓練的!|《丹尼爾斯博士跑步方程式》閱讀心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嗨~我是信安。這次換另外一本有名的跑步訓練書囉!

再來補充訓練的知識養分

由於今年2024,我和小黑夥伴想要試試看,是不是可以達到新的目標:半馬破百(半馬21公里在100分內完成),需要思考「如果要跑更快,我該如何安排訓練呢?」

趁這段非賽季,以及我的左腳ITBS復健的空檔期間,補充更多的科學化訓練知識,來聽聽看其他有名的專家是怎麼安排的呢?

上次已經分享過《漢森馬拉松訓練法》,那這次則分享另外一個有名跑步系統《丹尼爾斯博士跑步方程式》,書中的學理、工具和訓練法都說明得非常清楚,而且在課表上提供相當多樣的選擇,像是不同顏色難度等級課表,以及針對短距離、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超級馬拉松、鐵人三項等等,基本上可以符合大部分人的訓練需求,推薦也不同需求的朋友買來看看。

以下我會跟上篇漢森一樣,分享丹尼爾斯訓練法的核心以及安排訓練方法,給你作參考囉~



丹尼爾斯的核心=彈性調整

丹尼爾斯訓練法的目的,要將人體的壓力適應性最大化,透過適當調控訓練量、強度或訓練頻率,以避免施加給身體過多的壓力。

因此,我認為其訓練安排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彈性調整,也就是依狀態調整課表,只施加最合適的訓練壓力,讓身體在最佳的狀態下自主調節壓力,變得更強

這個核心我簡化成以下三個元素組成,也是此訓練法我認為很重要的訓練關鍵:

⭐️休息是重要的訓練

以往的我,在賽事逼近的時候,心理壓力就會促使我應該要再練多一點,所以休息的時間越壓縮越少,甚至會忍不住挪用到睡眠時間。

犧牲休息來多練一點,是不是有助於自己變強?或許你可以從身體的訓練機制先了解。

當訓練施壓在身體的哪裡,那裡的組織或系統就會產生反應,並且為了對未來即將面對的壓力,會預作準備讓它變強來應付,這就是所謂訓練的專一性。當然,變強的前提必須是身體當下在健康的狀態。

所以,硬吃課表或是犧牲休息多練一點,可能會造成過度的壓力,身體當下無法消化,這樣並不會變更強,反而會變弱。

接著,正確地施加訓練壓力之後,身體會在恢復、休息時的時候變得更強,讓體能提高到新的水準,達到超負荷的效果。

丹尼爾斯建議,課表要隨著狀態調整,並且強調休息和恢復並非想要偷懶,而是訓練計畫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因此在書中可以看到不同配速下,提供相當多的組合可以使用。

「如果訓練當天狀態不好,這時有兩個訓練課表不知道怎麼選擇?」如果你有這疑問。

「那就不如直接取消比較累人的那個吧!只要有達到當天的訓練目的都有訓練效果的。」丹尼爾斯這樣建議。


⭐️階段性的極限

以往的我,如果要增加訓練強度,會直覺將跑步距離加10%,等適應後再持續累加上去,似乎缺少了調整課表的彈性,而且看到別人練得很勤,會忍不住想多練一點。

身體對於壓力的適應力很強,的確同一個訓練計畫所帶來的效果會隨著時間減緩,如果想要讓體能狀況提高到另一新的水準,就必須增加訓練壓力,找個比之前練的更具挑戰性的訓練計畫。

如果你不太會調整訓練強度,你可以試試從以下四個變數著手:增加單次跑量、加快配速、縮短每一趟中間休息時間、增加每週的訓練頻率。

丹尼爾斯建議不要一次更動多項變數,而且需要依據週跑量來調整,因此在書中也有提供每種訓練強度的建議占比,來作為訓練量的調整參考。

此外,如果你已經訓練了一段時間,調整不同的訓練計畫,體能卻還是無法再進步,可能代表你的體能已經達到階段性的極限,因為每個人在特定時期的生活型態不同,會限制了訓練以及休息時間

例如,運動專科的學生可能比較多的時間專注在訓練和休息,而上班族只能需要運用下班後零碎的時間來運動,即使兩個人都執行同樣的訓練計畫,效果和極限也會不同。


⭐️受傷不要過度擔心

以往的我,很擔心因為左腳的ITBS受傷後,停練會讓體能很快地下降,深怕以前的苦練都白費,付諸水流。

這裡就必須先談到「效益遞減原理」,也就是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體能也會跟著進步,但是進步的幅度會隨之減緩。

丹尼爾斯建議,可以從「效益遞減原理」反過來思考傷後復原這件事。因為受傷而體能狀況比較差的人,只要在受傷復原後再適度的訓練,其實就能得到很好的體能回復了。就跟剛開始訓練的階段一樣,相對於付出的努力,所獲得的效益相當是可觀的。

接著,也要留意「衰退風險加速原理」的概念,也就是隨著訓練強度的增加,退步的風險也會開始快速提升。只要不要為了要盡快回復體能,讓你自己暴露在訓練強度高,退步風險也高的情況,可以不用太擔心以前的苦練都白費的。

raw-image


該怎麼練呢?

⭐️計算你的建議配速

首先,先到VDOT Running Calculator,將你的最近的賽事完成時間填入,會計算出各跑步區間的配速建議。一樣先建議你簡單了解配速的強度順序和主要功能。

🟢E配速→Easy:

強化心臟與肢體末梢的有氧代謝能力,單次距離不超過週跑量的25~30%

=====有氧閾值,能量來源開始由脂肪轉為肝醣=====

🟡M配速→Marathon:

提升馬拉松比賽配速的耐力,單次距離不超過週跑量的15~20%

🟠T配速→Thredshold:

提升耐力,單次距離不超過週跑量的10%

=====無氧閾值,肌肉乳酸開始堆積(生成>排除)=====

🔴I配速→Interval:

提升有氧引擎的容量,單次距離不超過週跑量的8%

=====最大攝氧量VO2max,跑步人體利用氧氣最大能力=====

🔴R配速→Repetition:

提升無氧引擎的容量、跑步經濟性和最高跑速,單次距離不超過週跑量的5%


⭐️​訓練課表

接下來,可以配合丹尼爾斯課表照著練就行囉~

書中提供相當多的選擇供讀者使用,主要有以不同跑者程度的顏色區分,以及不同賽事的距離區分,大家再依需求去網路上搜尋,買書來看。

另外,顏色可能對台灣的跑者不是那麼直覺,以下就簡單列舉說明。以我的程度,適合先用紅色作開始,之後準備賽事再以藍色計畫來執行。

  • 白色計畫:適合剛接觸跑步的新手,訓練天數3~4天,單次訓練最多45分
  • 紅色計畫:適合有練跑、完成過白色計畫的跑者,訓練天數~4天,單次訓練最多55分
  • 藍色計畫:適合很認真練跑,完成過紅色計畫的跑者,訓練天數5~7天,週跑量超過64~84公里。
  • 金色計畫:適合菁英選手、訓練經驗豐富、時間充分或是完成過紅色計畫的跑者,訓練天數6~7天,週跑量超過97公里。
raw-image
raw-image

PS:Strides:代表15~20秒的R配速(不是衝刺),每趟中間可休息45~60秒。



最早認識的系統

在六、七年前我已經聽說《丹尼爾斯博士跑步方程式》的訓練系統,不過當時對於跑步的訓練知識還沒有太多涉獵,甚至也沒有運動手錶幫忙紀錄,在網路上看到這些眼花撩亂的課表組合,直接就放棄了,反正當時我只是週末才會出來運動的假日跑者。

回到現在,我已經是幾乎每天運動的愛好者了,剛好趁最近這本經典的訓練書再版,就買回來重新認識來讀讀看,果然收穫很多。

更知道跑步這件看似簡單的運動,背後的訓練結合的學理、經驗遠遠比一般人想的複雜,讓跑步並非只是穿著跑鞋就出去運動而已。

raw-image


已經看到這裡的你,不如現在幫我按個小小的喜歡❤️吧!希望大家會喜歡這次的分享,我們下次再見:)


現在的我,下班後專注在學習知識、挑戰體驗、與人連結-我認為重要的事情上面,如果你也是喜歡學習、挑戰、幫忙的同好,就過來一起就來分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