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習雜記⑥-Lost in Translation(上)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段典故中的這批有紀錄可考的「考古」文獻,即是一批一般人認知的古文經(PS1.當時孔壁不只出土尚書,還有儀禮、春秋經、孝經等;PS2.漢魏時期出土或問世過不只一批古文經)。

「安國」即孔安國,是漢初的一名孔子後代(讀書人)。都說奉詩、書、禮…這些學術為經典的儒家,始於孔子,而且孔子也是最早整理詩經、書經內容的人,不過多年以後,孔安國當時是求學於其他讀書人,也就是找上活過秦末並在漢初傳授今文尚書的前秦朝博士「伏生」,學習尚書這門學問的。

關於「以今文讀之」這句,今文即今文字,跟古文字相對。古文是漢代通行的字體「隸書」之前的先秦文字寫法。

根據(The Great)王國維,先秦文字有兩套系統,分東西,一為西方秦國才有在用的籀文(大篆),一為東方六國的古文。出土古文經的古文,應是指戰國時期被一統的東方六國的文字,而非後來一統六國的秦國的文字。

其實在大陸上從西向東積極進取、「地鳴」六國的「進擊的秦國」,不只用大篆、小篆,也有用隸書這個由篆體繼續演化的文字寫法。隸書相傳是秦始皇時代的獄吏程邈所發明,相較於大篆和小篆,更方便書寫。漢高祖劉邦原本是秦國在所獲的原楚地的小官吏,理當是具有基本的「隸書」識讀寫能力的。

軍事上一統六國的秦始皇,喜歡李斯、韓非這樣的法家人士,不喜歡儒家的人士,後來甚至搞到要焚書坑儒。不難想見後來正是在東方魯國的孔子舊宅出土六國古文寫成的古文經。

「因以起其家」這句,意思是這批古文經後來歸孔子後人孔安國所有。孔安國憑藉這批古文經材料,建立一家的古文經學術流派。

漢代經學讀書人重視師法家法。師法就是要受教於老師成為入門弟子,家法就是出師後成立一家之言。

孔子後人孔安國雖有找上今文尚書的老師伏生學習,但並不是師法伏生、成立家法的學生,最後還是靠著意外入手的「祖產」,另成一家古文尚書了(但古文尚書在西漢終究是沒有獲得官方地位,地位僅相當於一門「民科」,這是後話)。

 

史記儒林傳的這段話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讀」是指什麼?

10會員
13內容數
一介民科寫點科幻,還有聊聊重新學習漢字&漢語的想法,歡迎交流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