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11堂寫作課》三個基本卻令我深思的寫作觀點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些道理很基本,基本到看太多次,以為已經會了,跟著這本書又讓我重新思考一次。

作者粥左羅,中國知名寫作講師,他曾經擺過地攤,當過服飾店店員,後來在新媒體做小編,並一路成為新媒體副總裁。

《二一一大學畢業後,我在北京擺地攤,月入二萬的真實經歷》這篇文章在說擺地攤和新媒體之間相通的道理,透過這段經驗瞭解現實社會的商業本質。

他解一個問題,會去探究事情的本質,解釋清楚他的思路,而不是硬灌一個道理。不只跟你說怎麼做,還會說明為什麼。他認為一旦了解做這件事的背後原理,更能激發人去做好的動力。

這篇文章分享三點讓我感觸最深,發現自己沒有真正理解的寫作核心觀念。


01 寫作起步,心態比技巧更重要

剛開始寫作,覺得自己不太會寫作,就急著上書店找教學書,努力想提升寫作技巧,忽略了根本的原因不是出在技法,而是心態。

寫作剛開始最常遇到兩個問題是,不敢開始寫和不知道要寫什麼。

不敢開始寫

很多人不敢開始寫的理由,因為覺得自己寫得差。作者覺得很奇怪,寫得差不就更應該趕快寫嗎,多練習才能進步呀。

作者創立了一個寫作成長社團,每週會做一個精華內容貢獻榜,他發現一位成員每周都在前三名,但這位成員也不是一開始就寫得很好,作者特地翻出他剛開始寫的文章,發現都很差。

破解不敢寫的方法就是——接受自己暫時寫得差。

「我覺得自己寫得很幼稚。」→「放心,你的感覺很正確,剛開始就是這樣。」

「我怕被別人笑。」→「沒事,大家都很忙,沒人在看你。」

作者鼓勵,只要用正確的方法持續練習,一定會越寫越好。

寫作的精進過程,就是不斷發現過去寫得很差的過程。


不知道要寫什麼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則是,不知道要寫什麼。

作者說:剛開始所有人都是從硬寫走過來。到後期,你只會有太多題目要寫卻寫不完。

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對這個世界沒什麼意見或是把寫作範圍想得太狹隘。

事實上,生活裡所有事情都能寫。當你對一件事情有意見,就是寫作的內容。

你今天遇到的人,看的電影,經手的工作,被主管批評,和朋友的聊天內容等等,任何事情都能當作思考寫作的對象。

作者鼓勵學會發現平淡生活中的「刺」「刺」就是那些攪動你情緒的東西,讓你感動,生氣、驚喜…等,都是寫作的來源。

如果對練習方法感興趣,在《從零開始學寫作》的第四章<4.1如何把生活中的小事創作為文章>有更多詳細介紹。


打破這兩個常見的心魔,接受自己暫時寫得差,發現任何事物的可寫之處,就能開始踏上寫作之路了!


02 初學者和高手的差距—思考高度

作者把寫作拆解為三個核心步驟,輸入,思考和輸出,且

重新定義寫作是對輸入進行思考後的輸出。

初學者和高手最大的差別,不是文字能力,而是思考高度

要提升寫作能力,必須加強這三個核心步驟。


#1 輸入:提升量、質、效果

多數人的痛點是讀得多,品質也高,但是卻不見明顯進步。原因可能是誤把輸入的目標的放在讀完,而不是吸收。

那要怎麼閱讀才有效?可以參考以下作者建議:

• 要帶著目標和預期閱讀。

• 要養成邊讀邊思考甚至做筆記的習慣。

• 要更聚焦,進行主題式閱讀

• 好內容要反覆讀。

• 閱讀時,要帶著批判性思維和學習的心態。

• 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代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場景。


#2 思考:好奇、連結、應用

作者建議鍛鍊思考力的三個方法:

  • 追問事物的本質
  • 建立知識連結
  • 應用學到的知識

保持好奇心,對於習以為常的事情,問問自己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作者舉例,在看這本書之前,有沒有想過—寫作能力的本質是什麼?

把散落的知識融會貫通。每一個知識幾乎都和其他知識有聯繫,學到一個新知識時,可以想想能去解釋哪些知識,又能被哪些知識解釋,這個知識又和哪些知識相似。

這個聯想和歸納的過程,能逼迫自己更深刻地理解。

再想辦法立刻去使用學到的知識。例如,學到一個下標題的技巧,可以找十個標題來拆解或改寫。

應用知識的過程,便是提高思考力的過程。


#3 輸出:一直寫,建立寫作系統

輸出是結合前兩步輸入和思考的結果。

強化輸出的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寫,持續寫。寫作是一門手藝,手藝要精進,只能不停練習。

磨練寫故事和寫觀點這兩種能力。人類天生愛聽故事,人的天性追求進步,我們喜歡受到啟發並且進步。

為了持續穩定寫作,寫作者務必建立一套寫作流程和回饋系統。建立流程可以提高效率和品質,透過回饋系統可以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鞏固優點,改善不足。


03 寫作者和閱讀者的天然矛盾


寫作的順序和閱讀的順序是相反的。

前者是由內而外,先有核心觀念,搭起框架,再到圖文排版,後者是由外而內,先看到整篇圖文,透過框架閱讀,再去抓出作者的核心觀念,作者說這就是寫作者和閱讀者的天然矛盾。

他舉談戀愛為例,當你很愛一個人,你透過含情的眼神、溫暖的言語和體貼的行動表達情意,而對方藉由這些外在表述體會你對他的愛意。

寫作者以自己的認知、經驗寫出一篇文章,而讀者是用他的認知、經驗理解一篇文章。每個人的背景和思考方式都不相同,你以為讀者會懂你心中想表達的,事實上可能落差很遠。

這也是為什麼,文章要先有個明確主題,降低溝通成本。搭建清晰架構,邏輯嚴謹,論證精彩,讓讀者好懂好吸收,設計開頭,讓讀者願意聽我們說下去,以及排版、圖片、次標題等,整體更完好的呈現。

就像你心中很愛對方,單純憑一股好愛好愛的心,如果不好好說、不真誠地行動,對方不會感受到的。


這三點是寫作剛開始最容易有的誤區,從自己的兩個心魔、提升寫作最重要的步驟,以及作者和讀者之間的矛盾。了解背後原因,知道方法,更能發自內心提升寫作能力。


小結

最近一邊寫作一邊重讀手邊的寫作書。關於主題閱讀知識連結這個部分讓我特別有感觸,一直以來看書都很發散,看到有興趣的書就東看一點,西看一點,好像讀了很多,但沒有感受明顯累積。

於是,嘗試一段期間內聚焦在同一個主題或這個主題的相關延伸書籍。

這個想法來自之前在讀《更快樂》看到驅動人類行動的是情緒,書裡沒有更深地探討原理,只是解釋英文字源。突然發現自己對情緒的了解很表面,為了瞭解更深入,又找了經典的《EQ》來讀,補充背景知識。

主題閱讀時會自動比較不同的地方,去思考為什麼有這些差異。相同的內容一再出現,就知道這是重點中的重點,要做筆記。

這個小實驗使閱讀變得更好玩,而且好忙。再多玩一下,再和大家分享心得。


55會員
19內容數
嗨,我是艾利森,沉迷於閱讀和寫作的上班族。 我覺得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故事,即使是工具書也是作者在說故事。 想知道持續寫作能帶我走向哪裡,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觀察、紀錄和體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