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病毒共存

#與病毒共存含有「與病毒共存」共 14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 Let It Be 如其所是 】(2022舊文)Let it be 歌詞中人世間令人不喜的種種不如意,這樣的事實不會消逝,帶來的苦痛回憶不會散去,不如直視面對如此曾經的存在是個事實。 而且歌詞最後一段有「烏雲密佈」,也有「光芒照耀」,光明和黑暗,好事與壞事,喜愛及憎恨,它們的同時存在,比起「讓它去」,更為合情合理。
Thumbnail
2024-04-01
2
不便利的便利店2 其實這本書我看完好一陣子了 一直沈浸在他的餘韻中,不知道要下怎樣的心得才能說明我閱讀時的感受, 一場百年難得一見的疫情改變了好多,是我直覺的第一感想 前幾天剛在跟朋友聊到疫情期間回台灣隔離的事情 現在看來就像是好久遠以前的事情一樣 隔離在當時有很多不方便還有痛苦的事情 現在都已能一
Thumbnail
2023-10-12
11
沉浸式旅遊 隨著各國與病毒共存,開放邊境,我看到越來越多人開始出國旅遊。 於是,我在心裡幻想著:若有機會再出國,想去哪裡?單就亞洲來說,許多台灣人喜歡去的日本,也是我的首選。更何況,兒子有一個親眼目睹富士山風采的心願。另外一個我想再訪的國家,是新加坡。
Thumbnail
2023-01-09
1
確診日記(八)--第7天終於來到最後一天! 心情真的有種雀躍的感覺,心情一好感到身體也好很多,一早喝了咖啡後覺得不能這樣頹廢下去,身體鬆垮無法原諒,於是找了重訓課程影片,在客廳做一段40分鐘的入門徒手重訓課,一時臭汗淋漓,好久沒有這樣流汗,感覺真的是不賴! 運動後去沖涼水澡,還是聞不到洗髮精等沐浴用品的味道,也沒差,
Thumbnail
2022-11-17
7
共產黨想要與病毒共存了。只是大家知道自己錯誤的地方在哪嗎?(灑花樣) 共產黨可能撐不住囉,說要共存囉 所以我要調侃,說台灣防疫死很多人的各位,接下來要看的是一場死亡大戲 . 為什麼我會這樣子說 (微笑樣) 這是兩岸三地的第一個盲點 為什麼國外那種 從最毒的武漢肺炎病毒開始緩慢共存,到奧米克戎已經習慣的國外 他們的數據為什麼可以讓中國學習,讓台灣參考???
我是空中飛人 但我不想環遊世界大家都說:「自由空氣真好!」可為什麼我卻開心不起來?
Thumbnail
2022-10-27
5
#45提問:面對病毒共存的事實,我想要知道台灣未來的發展狀況會如何?這一次疫情對台灣會是一股全然清理的能量,這疫情終極帶來的是面對生命的考驗,它要扣問的並不是你會如何死,而是你打算如何生?這是比較少人會去思考到的面向,因為如果只用恐懼的視角去看,他是死亡的前兆;但若是用祝福的觀點去看,他是全然的重生。這是對神聖二元性的最高致敬。
Thumbnail
2022-10-17
5
2.與病毒共存之前,你不得不知的1種社會病毒信仰小叮嚀:個人主義在信仰群體,容易形成同溫層 社科小常識: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指出,個人主義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群體才有的問題 應用小撇步:細心想想,疫情如何一步一步,促成更多排他的「小社會」
Thumbnail
疫情日常即景走過去聽他們分享確診後居家隔離的經驗。他們一個是單人確診,另一個是全家老中青六人全部確診。兩個人聲音都還沙啞。他們說復原期的乾咳讓他們聲音變這樣。接著我的重訓老師進來,他是最輕微的,沒事人一樣。他的快篩檢驗結果第二條線很淺,他說他沒怎麼受苦。走時到櫃檯簽名,發現大家的問候語是「你有確診嗎?」
Thumbnail
2022-05-24
13
【後疫情時代】生活新常態|與病毒共存台灣這波 Omicron 疫情爆發此際和初期,個人應聚焦在調整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方式與步調,著重在身心靈均衡健康,衡量個人準備,斟酌醫療量能,揣摩一旦確診或匡列,怎麼順利就醫診療,如何適應防疫節奏。
Thumbnail
2022-05-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