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學習如何學習】下 #學習成長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為什麼圖片不要求屬名 XD

06 透過輸出錨定注意力

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布羅德本特(D.E. Broadbent)曾提出「選濾論」,他指出人的大腦會過濾從感官接受到的資訊,而過濾的標準是:資訊重要嗎?是否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該資訊上,如果沒有,這個資訊不會從感覺記憶到短期記憶裡。
反之,人在輸入資訊時, 就知道要輸出資訊,比如,讀書要測驗 ,人的注意力會變得比較集中,這也是為什麼功利學習法,會要人帶著問題去學習,因為,人的大腦會過濾資訊,所以不是要讀得多,而是要讀得進去,而輸出可以幫助人們去錨定注意力。

07 刻意練習外行變熟手的秘密

當我理解到「刻意練習」後,我懷疑每個人都能夠經由正確的練習策略,成為領域熟手。因為,專家與外行人,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理解/解讀該領域顆粒度的差異,就像資深投資者,看財報可以看出公司的未來價值,普通人看財報可能看到的是數字變動。
我在學習書籍圖解時,完全是採用刻意練習的功利學習法,我先將圖解技能需要的元素拆解並將各層級的標準定義出來,並且在練習特定元素時,會刻意對標優秀的前輩,看同個文字圖解,兩者差異在哪,對方為什麼這麼做,以及處於能獲得回饋的環境中。

當我用了上述方法後,我意外發現,刻意練習本身就遊戲化機制在裏頭,而且會很容易引發心流狀態,而且會明確感受到自己的進步——我今年1月學習書籍圖解,目前參與書籍圖解、做圖解的商業運用。

08 成為習慣:熟手變專家的秘密

最近旁人說,我圖解速度變快,是我變厲害了嗎,並不是,因為我每天都在做圖解,一些小技能會變成自動化, 比如,已經拆分成4個知識模塊,哪幾個常用框架,怎麼圖像化,人就像按了錄音帶會自動播放,整個工作流程變順,效率自然會提升。

《用大腦喜歡的方式「1人學習」》書中亦提到,人腦的神經元受刺激會產生突觸,而突觸外有一層髓磷脂,當髓磷脂越厚,神經元傳遞訊號的速度越快,換言之,人能夠越快調用該知識或技能,而要讓髓磷脂變厚的方法是:讓一模一樣的訊號, 重複流過神經元。
總結來說,外行透過刻意練習技能各模塊變為熟手,熟手再透過反覆練習將模塊熟悉變為專家。

09 長期主義是最好的學習策略

訪間有很多成功套版,看起來可以快速地越過坑,產生成果,看起來學習沒有必要採取長期主義,反正趕快學、趕快實作、趕快變現就好,以前我沒發現這路徑的問題,現在我保持警慎,因為這就好去聽如何辦活動,對方給一個套版,有5步驟、20個快速辦活動公式,結果真的去辦了,還成功了,就覺得:原來這麼簡單——過早讓自己形成認知閉環。
我越是深入一個領域,會發現要做完一件是容易,但要做好一件事,或長期做好一件事,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專業來自於細節,對細節的掌控,往往需要持續的實作、獲得反饋,做個動態調整,這也是為什麼查理·蒙格會強調要在能力圈裡出擊,因為,在非自己能力圈範圍內,解讀資訊很容易失準 。
我想成為領域專家。

也就是說,我要搭建紮實的知識體系,我拒絕像以前一樣,用空心磚(別人的一擊必勝技巧)搭建,每個空心磚都模模糊糊的,總是會焦慮那裏不懂,所以,我選擇擁抱長期主義,就是規劃個3-5年,把要變成專家的技能給列好,把它拆分,一步一腳印的把磚頭放好,這是我認為最好的學習策略,以及我現在或未來會實行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吉嶺|閱讀行動派
大吉嶺|閱讀行動派
知識視覺設計師 👩‍🎨 持續分享圖解筆記丨成長思維丨高效學習法~陪伴大家共同成長 ❤️ 🎯 現為圖解出版社圖解/插畫師|認證企業實訓指導師 🎓 曾為可視化網站PM|微軟ERP導入顧問 📮 課程|商用圖解諮詢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