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通識心得分享 week 1

2023/09/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在開始上課前,我對要談論的大腦近乎一無所知,也存有需多迷思。像是頭腦越大的人和腦內皺褶越多的人就越聰明,或是我們腦內尚未開發的部分仍超過九成...上完第一堂課,我開始困惑,與此同時,我也開始好奇何謂大腦。

      首先便是思想實驗桶中之腦。對我而言,我是首次認識這個實驗,因此也驚訝於它帶來的影響。在科技發展遠超乎眾人想像的今天,元宇宙也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雖然是以感官做刺激,但它與桶中之腦的說法相通,意即人的思想能夠透過外力刺激而改變,而當事人不一定知悉。某種程度上,令人覺得可怕,會萌生一種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存在的想法。

      其二便是誘餌效應,用途之廣泛,已經融入到生活周遭而不自知。透過課堂說明讓人知道所謂行銷,期望透過該效應來讓消費者選擇他們所想要我們選擇的。也讓人知曉個人決定有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正因為不知道、不瞭解某件事物,才更容易受到風吹草動而改變。換句話說,因純粹理性而做出的決定並不存在。然而,在過去公民經濟的課程卻告訴我,經濟的行為是選擇的行為。而人們做選擇是理性而自利的。在某種意義上,會不會因而衝突呢?或許當我對雙方的知識領域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便能更好地思考箇中差異。

       而在提及神經可塑性,也就是經由突觸強度的改變影響記憶時,不免提到用進廢退的概念。在物競天擇觀為主流的情況下,用進廢退的概念並非如此合宜,但我認為這並不影響其在腦內神經連結的詮釋。也讓我聯想到《怪奇人體研究所42個充滿問號的人體科學故事 》一書所提到的塔斯馬尼亞島效應。因為群體間的交流被侷限甚至遭到阻斷,使得社會規模小到不足以傳承該社會的傳統文化及技能,因而造成文明的退化。這是令人遺憾的發展,同樣地,也足以證明用進廢退說的概念。

      迷思,源自長輩的說辭,來自媒體的渲染。生活中有不少對大腦的錯誤認知,所謂「胎教」便是如此。常有道給肚裡的孩子聽古典樂能增進孩子的智商。在許多戲劇表現中,也有不少懷孕女子更加重視自己以及周遭親友的言行舉止。然而事實上,胎教真正看中的是那群孕媽咪的心情,換言之,母體所擁有的健康身心理才是真正要關心的。諸如此類的事情在課堂上重演,重新對我樹立正確的觀念。儘管課堂中出現不少令我昏昏欲睡的說明,但仍讓我期待後續專門主題的內容。這樣的想法,是不是很符合腦與心智呢?

#當代認知神經科學_腦與心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