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因緣與因果

2023/10/3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進入本堂主題因緣與因果前,法師先回到上堂課的佛法與三皈依來加強基礎。

佛與法

  1. 佛:(1)覺察:對煩惱障,內觀(2)覺悟:對所知障,外慈。對內觀察煩惱的障礙,審視自己的內心波動;對外則廣學無量法門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法是達到和成就智慧的過程。
  2. 法:以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對應「信,解,行,證」。信分為四個層次:不信,疑信,淺信及深信。藉由引導產生信心,信心是一種態度,從一些老菩薩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即使不懂也可以深信不移的一種態度。可以如此其實是一種從皈依到發願形成的結果。佛法是覺悟的教育,若只有祈求便看不出佛陀教法的珍貴差異,如何增長自己的知慧而非僅祈求神明的加持,要從發願成為三寶,由凡夫氣質轉為菩薩氣質,時時去護念眾生,由此而生「信」。並且透過「理」解付出行動,對法的珍惜會使修行更為有力。再由六度四攝的「行法」,最後證得堅固的道心。結論是要(1)發心(2)具備正見(3)修行(4)證:堅固道心。

根本佛法

世尊最初的教法為「端正法」,為眾生建立正確知見,使信眾歡喜信受奉行後,再教授滅除一切苦「正法要」。

由正信知見進入正信因果觀,再進入日常斷惡修善,心柔軟後才可吸收正法要。三法印(正信知見),四聖諦(正法要),十二因緣(正信因果觀)的組成即為根本佛法。

因緣與因果

世間正見的核心為確信因果,善觀因緣。以公式說明【因+緣=果】

緣為條件,其變化夢千,在果出現前都有可能改變,而條件的基本共同特質是,所有現象都無法離開因緣,亦即宇宙萬物的共同本質為緣起性空。(今天再讀這段又有新的體會,即使是緣亦離不開「因緣果」的層層相扣,有點像「碎形」的概念)

緣起性空為因緣有,自性空,指現象有但為暫時,諸法本空。

在生活中無利益衝究時,我們可以道心穩固,但衝突出現時呢?仍可知道愛染之物實無可得,本質空嗎?臨終時,放得下嗎?如何運用空性提起道心呢?

因緣果怎麼說?

因緣果貫穿三世,現在當下的果也是未來的因。凡事在「因」上去努力,活在當下,為過去負責,不驕傲也不氣餒,也知道現在的苦果為過去惡業成熟,歡喜受報則不會再造惡業。

邪因/無因與正因

邪因論,或非因計因。略舉三種說明:

  1. 宿作論:也可名為定命論。指說由於過去的業力,感得今生的果報。但以為世間的一切,無不由生前業力招感的,對於現生的行為價值,也即是現生的因緣,完全抹煞。
  2. 神祐論:一切皆為神的安排或旨意,只要求神就好,不是人力可奈何。
  3. 苦行外道:以為苦行可以減少未來之苦的無意義苦行。

無因論,指因為觀察不到因緣果,就說無因。

正因論,佛說:一切現象無不是有因果性的, 一切現象無不是有因果性的,要求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關係,不可籠統的講因緣。我們可以透過努力改善業因。

因果觀/因緣論

因果觀中講報怨行及隨緣行;因緣論中講無所求行及稱法行。

  1. 逆境報怨行:把握兩種層次的態度接受事實及尋求解決方法
  2. 順境隨緣行:幸運不必興奮,不可得意忘形,過去努力及現在眾多助緣而得,遇事都要守住自己的心。
  3. 無所求行:緣生緣滅,所做任何事並非為了目的,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
  4. 稱法行: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能夠怎麼做就怎麼做。不是有主觀的想做或不做

隨緣

心裡不要留下任何東西,心像倉庫,放著不動,需要時,拿出來用,不需要就放著,內心常常保持不動。

法師勉勵

改善逆緣,培植好緣,廣結善緣,隨順因緣。

11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