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學佛五講第二講佛法的正見之二

2023/10/3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複習

上一堂課我們講到何謂佛法,如何辨別是不是佛法,而講到三法印及因果因緣觀。

法師說,若用佛法來觀察生命現象,就會發現諸行無常,一切都是因緣聚合離散而生滅,若想掌控就會產生苦。上回提到因果觀及因緣論:「因果三世皆有,因緣十方皆無」三世是指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的因成為現在的果,而現在的果又成為未來的因,如此接連不斷。若從時間的橫軸上來看,同時間的果並找不到單一的因素組成(如果實成熟需要多種因素配合);縱軸上來找也找不到第一因,「沒有第一因」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差別。

所以為什麼找不到可以仇恨的人?因為找不到單一因素,所以找不到仇恨的對象,因為有真實堅固的我的存在,才有可以被傷害的我。有我就在三界之內,無我才能出離三界。回到自己來練習,把「我」放掉,不與自我中心的貪嗔癡相應,逐漸地長養慈悲和智慧,將習氣由熟轉生,用佛法的力量由生轉熟,放掉自我中心就無我和他的對立。

中道的空觀是正見:捨兩邊不執中間,不落有無去來

世間的一切都有相對應的兩個面和中間,不執著任一邊,也不執著中間,因為一切皆是緣起,所以無實在性、無獨立性、無恆存不變的特質,即是空、無自性、無我。了解事物無自性,皆是因緣生,即是空觀。空觀、緣起觀、中道觀是同樣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說明。

事物存在的現象是因為種種條件聚合才能存在,叫「緣起觀」,因此沒有實在性、獨立性、恆常性,若從這個解度來觀察,叫作「空觀」。因為瞭解是因緣所生,瞭解沒有自性,是空,所以能夠不執著,即是「中道觀」。

從佛陀的修行歷程可以見到相同的脈絡,悉達多太子棄了王位,先修禪定,修習禪定發現並無法真的解脫,而棄禪定再修苦行,同樣得不到解脫,而決定棄苦行,在菩提樹下禪觀,見到緣起而成佛。佛陀不執著王位,捨禪悅,修行苦,捨苦行,入定觀察到一切都是因緣所生,真正的解脫不在禪定,不在苦行而是中道的空觀,即是不執著(事物的恆常性可主宰性)。

不落即是不執著。執著就是,真實的我遇到真實不變的現象,而注意它,並隨著境界憂愁痛苦快樂,心隨境轉。若對現前境界,以因緣所生來觀察,隨著因緣變化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順境時練習逆境的因緣,逆境練習觀察順境的因緣,即是空觀。(這段有點沒聽清楚)

佛法正見的核心-緣起論

佛法一切都圍繞著緣起的因果觀。緣起論的基本定義是《阿含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滅」是動態變化的狀態,而「有、無」是存在的狀態,有存在狀態必然有過去種種內外因緣。比如今天能聽聞佛法,是內在的善根想要聽聞,也要有外在環境的配合,條件不俱足則不現前。我們能把握的只有當下的因緣。又比如有人可能會想,為什麼我沒有財富、沒有智慧,便是沒有「獲得」財富智慧的內外因緣,過去沒有,也錯失了當下的機會。

緣起論-兩個主要作用:第一說明一切境界現象在時空中的因果關係,第二說明流轉跟還滅的兩種生命方向的因果關係。

緣起論的具體內容-三世十二因緣

1. 三世是時間的過程:

無始無終的時間延伸,因著過去、現在、未來真實性的肯定,生命就在其中流轉。最主要的是執著了現在的真實,而執著了過去和未來的真實性,而有了三世輪迴。若看透現在而不執著,自然就不執著於過去和未來。

2. 彼此的關係稱為因緣

《阿含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純大苦聚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純大苦滅」

不同部派對十二因緣有不同的講法,這裡講十二因緣是為了斷苦因苦果,所以用前後時間的因果觀來講才能夠斷苦。

彼此的關係稱為「因緣」,空間的關係是因緣,時間的關係稱為因果,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3. 十二因緣是生死的相續關係


無明即是自我中心的錯誤認知而產生的執著,以為生命永恆,獨立自主,可主宰的錯誤認知。明是智慧,無明是沒有智慧,無明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的很堅固。因為無明而有了行,行即造作,造作身口意三業,此三業潛在的影響力即是業力。識即意識,但意識受到無明、行的業力影響而有了主觀意識,帶著主觀意識的識與名色相互依止,名色有識才能滋長,識有名色才能存在,佛經說名色與識有如兩束蘆葦相互依靠。名指的是精神作用,心的部份,色指的是身即物質的部份。名色與識結合,產生六處,六根即是外境入心之門戶,觸外境而有認識作用,帶著有色眼鏡的六入,根境識三和合,而構成認識作用,即觸。接觸外境,將外境區分為可意/不可意/俱非觸,而有了樂喜受/苦憂受/捨受(苦樂偏身體,喜憂偏心理,捨是不苦不樂,不在意無所謂的),因為有了這些感受,而有了愛與不愛的作用,愛即是無明的具體表現,有愛染就有無明。當內心貪愛染著更加強烈,達到臨界點,而非行動不可,則產生「取」的力量,產生影響力,而產生了「有」的業力影響未來的生命及後續的「生老死」。


十二因緣是生死相續的關係。《雜阿含經》「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純大苦聚集」十二因緣由後往前推「老死、生、有、取、 愛、 受、觸、六處、名色、識、行、無明」苦因苦果不斷相續即是輪迴。三界各有不同的生命特質,欲界即人間,貪求五欲;色界是安定;無色界則更安定,幾乎沒有物欲黏著。

4. 十二因緣是三世流轉的現象

過去世:無明、行。現在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未來世:生、老死。

5. 十二因緣是苦因及苦果

生死的過程中不斷的造業,十二因緣每一支都是苦因與苦果。

6. 緣起緣滅-流轉與還滅

不知苦果來自苦因-繼續造苦因流轉生死,若知苦果來自苦因-知苦斷苦因生死還滅。所以十二因緣很重要地為我們看見流轉門和還滅門。

《雜阿含經》:「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苦諦和集諦為生死流轉門,苦諦(流轉果、世間果)應知,集諦(流轉因、世間因)應斷;滅諦和道諦為生死還滅門,滅諦(還滅果、出世間果)應證,道諦(還滅因、出世間因)應修。

11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