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利用冒牌者症候群,為自己建立起有底氣的自信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決定轉職的你,有接受自己不是本科系了嗎?


不是本科系這件事似乎困擾著許多轉職的人。


在有轉職念頭的那一刻,就需要清楚認知到,這是一段即將踏上另一個領域的旅程。但有許多人仍然在這段旅程中,被「非本科系」這個標籤綁住。


沒錄取的人會覺得,是不是因為我的學歷不是本科系?


錄取的人又覺得,我不是本科系的人,怎麼會錄取我?我真的可以勝任嗎?


如果選擇轉職,卻沒有接受自己非本科系的出身,則不論有沒有達成轉職目標,「非本科系」始終都會成為心頭的一根刺。


即使完成轉職目標,拿到 Offer 並開始新的工作,也會因為在意自己不是本科系出身,開始自我懷疑,產生冒牌者症候群。


所以既然選擇了轉職,就坦然接受自己不是本科系出身,不要因為本科系與否,而迷失在自己的選擇裡。


那麼,如果已經轉職,又受到冒牌者症候群困擾的你,該怎麼做呢?


Podcast 版本點此連結收聽


raw-image


冒牌者症候群真的有必要存在嗎?


如果真的沒什麼硬實力,只是運氣爆棚或是其他的外來因素,就剛好撈到了一個工作,或是天賦圈明明在 A 領域,硬是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轉到完全不擅長的領域中,花了很多時間耕耘也沒有成果,這種就另當別論。


否則,當一個人從 A 領域換到 B 領域的時候,智商並不會因為轉換領域降低,聰明才智還是有該有的水準,能夠從頭學習新的專業,並錄取新的工作,也顯示了學習能力依然在線,對吧?


也許跟本科系的人會比較不一樣的是,本科的人花費在這個領域裡面累積的實力跟經驗是比較豐富,但這是來自於投入時間不同所造成的差異。轉職的人在前期跟本科的人之間,確實會有這樣子的差異。


但這個差異不代表你這個人很差。


但是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容易把這個差異認定為是自己比較差、比較沒那麼優秀,然後就比較沒有自信。


但就像剛剛提到的,當你的智商、你的聰明才智不會因為轉換領域變弱的話,你迫切需要的不是懷疑自己,而是盡快把要累積的知識技能補起來。



如果有冒牌者症候群,那就反過來利用他,讓自己變得更好



冒牌者症候群會使一個人變的沒什麼自信。但自信這件事其實很妙,很有自信的人不一定代表他就有多厲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有些人做的事情只有五十分或六十分,但他會覺得自己有九十五分甚至是一百分。你不知道他的自信到底從何而來,總之他就是莫名其妙覺得自己超好。


這樣的人基本上不會有冒牌者症候群,但是因為過度自信,他其實很難成長。因為他會一直以為自己什麼事都做得很好,也一直覺得自己比別人厲害。這種類型的人其實已經偏向比較自大或自負的狀態。


通常這種類型的人,也最會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把一切錯誤都歸到別人身上。因為他非常有自信自己做的很好,有問題一定是別人的問題。而這樣的人不會是一個好的工作夥伴,對吧?


所以自信也分很多種,有時候優點到了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變成缺點,缺點也不一定不好,只要可以反過來好好運用他,他也不一定就會完全帶來負面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有冒牌者症候群,那他相對來說是不是就會花更多時間去思考,一件事情是不是還有哪裡做得不夠好? 是不是還有可以優化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有冒牌者症候群,當然不要太過度,那你的思維模式就不要去想,是不是還有哪裡做得不夠好,而是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當你會去思考,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的時候,才會一直成長,並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地建立起有底氣的自信。


當慢慢建立有底氣的自信時,冒牌者症候群就不會成為你心裡的一個疙瘩。


所以反過來利用冒牌者症候群,讓自己去思考怎麼樣還可以更好。適時並適度地去省思自己,會是一件對自己有幫助的事。


但就像剛剛說的不要過度,過度的話就會變成一直猜疑自己不夠好,一直質疑自己是不是很爛。這就完全被冒牌者症候群佔領了思想,你要反利用他的話就不能被他佔領。


去思考怎麼樣還能更好,但不要去猜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


43會員
48內容數
Open Career會透過職場問題分析,和大家一起開拓對於職場問題的思考與應變能力。也會透過職涯訪談,邀請來賓分享職涯經歷,開啟多元職涯視野,透過這些分享,打破自我職涯限制與框架,建立自我優勢。合作來信: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