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書院筆記-學佛五講第三講人間的佛教

2023/11/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破題

為何要講「人間的佛教」?因為有情是以人為主的,大乘佛法偏向「理」、「境界」,而忽略了「人」的問題,唐宋以後,直接討論「超人」的境界,只講理而忽略了事,使得中國佛教「超人化」,不易從貼切人的問題來解決,不易從人的立場來「實踐佛法」,變成兩極化的發展:知識份子只講理論,知識化變得高調;民間信仰又只求感應,得到現世利益而民俗化,理想化。為了回到佛教的基本精神,代表的人為太虛大師、印順長老、東初老和尚和聖嚴師父。

綱要

首先「佛法是解說人的問題」(人成即佛成),接著說明「人生的現象」是什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毒、三學),並解說大乘佛法如何來看待人生的現象(用六度、四攝、菩提心),進而產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心理觀。


一. 佛法是解說人的問題

(一)三世諸佛皆以人身在人間成佛-人成即佛成

太虛大師「仰止唯佛陀,人成即佛成」。印順法師在讀到《增一阿含經》:「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頓時領悟到: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間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間,才能受持佛法,體悟真理,而得正覺的自在解脫。法師用google地圖,縮小來讓我們看見我們所在的渺小和法界的廣大,佛陀說法的世界遠超過我們的認知,但佛陀仍是以人間身成佛。

(二)人類為本的佛法

  1. 眾生的類別:十法界,四聖六凡。四聖已斷煩惱、超三界、了生死、不落輪迴。
  2. 六道眾生以人為本:人類既受報又能造引業,異類唯受報不能造引業,日常生活中,清楚心念,逐漸地趣向佛道
  3. 佛法的對象是人:原始經典是對人說,乘經典的對象雖有十法界眾生,仍用人的語言思想來宣說
  4. 佛教在人間,由人類傳播
四聖

四聖

六凡

六凡

二.基本佛法是說明人生現象

(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觀察分析人的身心現象:五蘊是精神的分析、十二處是色蘊的分析、十八界是色心的結合。三科所指的是「蘊、處、界」

  1. 蘊是聚集的意思,蘊藏,蘊含。六根(內六處)的眼耳鼻舌身意,結合六塵(外交處)的色聲香味觸法,合稱十二處,「處」能夠進入及生長之意。受想(取相)行(動作)識(了別)是心的作用。當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色身表現出上課的模樣,用我們的六根在聽聞聲音,看投影片,而產生法的學習作用。再舉例,當我們還是嬰兒,在玩玩具,嬰兒有眼根,眼根看到色塵,開始了別即是眼識,後來我們學習事物的名稱,接觸到了「法」,而用意識給這個見到的「色塵」命名為「積木、車子、或飛機」。
  2. 當六根接觸六塵,結合六識,即是十八界(界:界定,界限)。

(二)四大、六識-分析生理、心理、物理的果報

  1. 六根六塵是物質界的,由四大組成;受想行識則是精神的。
  2. 四大
  3. 六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意),第六識:意識分為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又分為定中意識、夢中意識、獨散意識)
四大

四大




11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