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教會與神學的建構(5)

2024/03/2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既然我一直提早期教會是神學建構的一個重要時期(其實每個期都重要,因為神學至今仍在持續演化中),那麼難道初代信徒在神學造就上就比較厲害嗎?其實也沒有,或者說,歷世歷代,神學造就不清楚處的人絕對都還是佔大多數,而所謂搞清楚的,可能也只多一點點理解,離真實距離還很遠……

是的,這才是實情,實際上「對神學有熱情鑽研」 的,一直是信徒裡的少數,那麼問題來了,其他人怎麼辦?難道不會得救?

我要聲明,這問題絕對不是能直接回答的,因為連問題本身都有問題。

沒錯,成為基督徒最寶貴的一點正在於「知道自己」領受救恩。

這樣先說清楚,很多人對於成為基督徒最大「好處」的回答可能都是「得救」,也就是領受救恩,但這其實不算是好的回答,因為這個回答後面有太多可以被吐槽的邏輯問題(雖然你的確得救,但如果你想要宣教,那就要注意不要講錯)。

個人的得救與「知道」自己得救是不一樣的問題,要先知道一點,耶穌的受釘與復活已經彰顯一件事情--宇宙性的得救。

是的,耶穌的死亡與復活帶來的不是「之後」的「信徒」得救,而是宇宙性完整的得救,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上帝愛世人,是愛「從古代到未來」所有的人。

所以,不是你信耶穌所以得救,而是你已經得救,但你「知不知道」?

是的,初代教會的猶太人從猶太律法解放,知道彌賽亞已經來了,他們已經得救了,而且居然連外邦人都一起得救了,這個好消息(福音)必須讓大家知道。

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我們同時發現「因信稱義」的神學,於是這兩點要如何解釋?是「信了才得救」,還是「你已經得救,千萬不要不知道,甚至拒絕得救」?

信了才會得救,跟不要拒絕得救,這兩個命題,到現在還很多人區分不清楚。

要知道,像呼召、揀選這類用詞,你覺得是用在前者還是後者?因為前者是明顯的交換論,人類本身才是主動的一方,是想透過信跟上帝交換救贖的行為,這樣算白白得來的恩典嗎?

基督教的神學,主動權在上帝,千萬不要忘記(這同樣是神學)。

要知道,這些名詞兩千年來不斷被質疑、挑戰,精鍊到今天,都有很確切的意含,代表背後的神學。

但古羅馬是多神教環境,交換論才是最容易理解的(一如今天的台灣,多數人的概念都是基督教神學五百年前就拋棄根本是錯誤的功德論),因此「信耶穌得永生」這句話該如何理解?你確定你的理解是正確的?是「信了才會永生」還是「不要拒絕耶穌的救恩,因為祂已經救你,千萬不要自己又去找死」。

所以當年光神性、人性,耶穌的身份、聖靈的角色、三位一體是什麼東西之類的吵翻天,因為這些全是非常嚴肅而且重要的神學題目,這些會影響傳到傳講的內容,聖經翻譯的內容、聖歌的內容甚至日常對話、生活態度。

是的,你或許不用成為神學專家,但你依然需要神學,你之所以變成現在「這種基督徒」,跟你的神學理解有關,如果你什麼都不想,就會受到別人影響,或者你過去的文化背景影響(已台灣來說,就是佛道教環境),你的理解要不出錯可是難上加難,更別跟我牽拖這是聖靈感動,除非你先讓我看見你有辨別諸靈的能力(而辨別需要神學造就),不然最好「警醒再警醒」。

因為關鍵不是成為神學專家,而是你有沒有「努力讓自己更加認識上帝」,因為如果你愛上帝,你自然會想更加認識祂,不是只有知道上帝愛妳,還要知道上帝如何愛你,以及自己要如何愛上帝。



如果你認為「只要做好事當好人就夠了」,那就先告訴我「好事壞事如何界定」,只要講到這邊,只要是無神論或多神論的人基本上就會斷線,只會給你空泛模糊的答案,或者很沒良心的善惡相對論(對,善惡相對論是很沒良心的論點),接著就會開始攻擊基督教很傲慢了。

不用覺得奇怪,這種事兩千年來一直是這樣,因為「理性主義本來就是基督教發展出來的」,所以當非理性的論點堆出來,只要逃避理性主義的基督徒才會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這種人很多),守著理性主義立場的基督徒才不會這樣被打發,實際上,他們會寫一堆神學書給你看,從初代教會開始就是這樣。

初代教會是「我們」的一份子,我們活他們的延長線上,未來還會繼續延續,而神學則是這條路上的指引,所以不要隨口說想回去古代教會的樣子,更不要輕忽神學的重要性,你不需要成為神學家,但絕對不要以為神學不重要。

raw-image

178會員
757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子藝(momoge),新書歸途2:駱沙利南2024台北書展同步上市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