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中的覺察、呼吸和方法

2024/04/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愈來愈來夠享受瑜伽的過程,配合老師的指令,全然地和自己在一起,知道自己的極限,也知道如何在動作裡照顧還做不到的自己,覺察過程中,身體還緊繃的部份,還無力的部份,用呼吸陪伴著他,慢慢地放鬆茁壯。

要讓身體慢慢地恢復健康,我體會到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分別是:覺察、呼吸、和方法。

覺察不是思考,不是評斷,而是知道和感受,利用覺察來知道身體的反饋,作為內在導航的指引,觀察在每次的微細變化,是否逐步堆疊成自己理想的狀態。

呼吸。當麻醉科醫師時,我們藉由呼吸管和呼吸器調控病人的呼吸,藉由監視器和動脈氣體分析來反饋是否給予病人符合需求的氧氣和換氣量。在胸腔和心臟手術時,我們更能親眼看見氣道的結構,和肺泡在氣流變化時,一些巨觀的影響。這些是由「我」出發,向「外」看的,而當我把感官收攝回來去體驗呼吸的時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清楚記得大概四年多前,我還不敢去瑜伽教室,只是在家裡跟著youtube做動作。或許是因為有禪修的基礎,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氣」在身體實際的影響。我感受到的不是虛無飄渺的玄學名相,而是氣體的物理性質,當我進入瑜珈的某個姿勢,我所吸入的氣「體」,會幫助我打開身體的結構和空間。你也可以把身體想像成汽球,汽球裝滿氣體鼓脹的樣子,就是吸入的氣「體」時,身體的結構和筋膜撐開的樣子。身體姿勢的變化,若你無法呼吸了,找到了緊的地方,我們就可以藉由慢慢地呼吸,一點一點地撐開他!藉由體式和呼吸的配合,我們就逐步地打開了呼吸的可能性,也打開了身體的空間,覺察力也會逐步地增加。

我們生活在地球的重力之中,如果沒有一股平衡的力量,身體一定是跟隨著重力變化,而呼吸帶來氣體的浮力和張力,可以幫助我們的脊椎得以鬆動,椎間獲得空間,這些都是確實可以體驗到的。

方法,或者「法」。剛接觸佛教思想的時候,這個字特別令我困惑,後來我明白原來印度哲人將萬事萬物的一切現象都說是「法」,這樣一來,有說好像沒說。所以再限縮一點來說,「法」從佛教的角度,特別指的是「正法」。維基百科這樣寫:「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印順法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發展》說:「法——達磨dharma,是眾生的歸依處,是引導人類趣向的理想與目標。自覺自證的內容,不是一般所能說明的、思辯的,而要從實行中去體現的。為了化導眾生,不能沒有名字,釋尊就用印度固有的術語──達磨來代表。」」

世間上有許多的方法,有教求財、有教增壽等等,凡有目的,就有方法,關鍵卻在於分辨方法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導向真正的幸福和圓滿,這個分辨需要「認識自己」和培養「正見」,也就是有正確的觀念。當認識自我和正見建立了之後,我們更容易能夠遇到適合自己的老師,學習正確的觀念和方法,也更能在法的實踐之中,朝向美好的未來邁進。

回到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是我們此生形塑的一個成品,紀錄著我們的使用習慣。而習慣常常是不平衡的,我們過度地使用上半身,忽略了下半身;過度地使用前側,忽略了後側;太常屈曲,太少伸展,最後造成了「能者過勞」的情況。而當我們去看醫師時,醫師看著片子,指出結果,去處理那個受傷最深的地方,像是腰椎或頸椎,然後說「要開刀」,然後我們也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自己。

中間失落的一大段過程是什麼?是腹部核心沒有上班,胸椎沒有上班,背肌沒有上班,肩胛帶的肌群沾黏也動不了,骨盆有一堆肌肉附著卻沒有在動,髖關節也不會動,讓這些慢慢地動起來,讓大腦知道還有這些地方可以運用,才能進一步地進到「協調」,才能夠減輕過勞的腰和頸椎的負擔,也不需要抓做事的人開刀。這一大堆要做起來真的很辛苦,卻也是很值得的解決之道。

我坐在電腦前太久了,該去走了。重點就是:「覺察,呼吸和好的方法。」

11會員
3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