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讀書|學習的因果律——《深度學習的技術》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經統計,相較於同一時期的其他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參與了更多藝術活動。


🌟導讀:


想精進學習技術,但又覺得閱讀翻譯作品,如《快思慢想》或《原子習慣》,文字有點繞口,語法不太習慣?

若是如此,我建議嘗試閱讀這本《深度學習的技術》。這本書將學習相關的資訊總結整合,讓學習更有效率。《深度學習的技術》將學習分為五大部分,即「記」、「懂」、「網」、「拓」、「活」,逐層深入解釋,使學習變得更加有系統。


陪你讀書|學習的因果律——《深度學習的技術》

陪你讀書|學習的因果律——《深度學習的技術》


🌟心得


●| 記:記憶力|✏️


記憶力是學習的基石。雖然死記硬背未必是最佳方式,但若沒有良好的讀取和背誦能力,進一步的學習就難以展開。

我們在學習時有兩大盲區,一是覺得複習就是同樣的內容再看,但大腦會習慣性去閱讀熟悉的部分,陷入熟悉陷阱,因此反覆的複習並無法加深理解,更好的方式是藉由提取,例如作筆記或考試,來檢驗腦中的知識。

另外,隨著時間也會使記憶逐漸流失,因此間隔複習打亂順序,甚至僅是換個學習地點,都有助於加深記憶。



●| 懂:理解力|✏️


當我們學會單一知識點時,其實對於我們沒有太大幫助,這在於手中拿到的是單塊碎片,因此了解其前因後果和相關理論,換言之就是了解該知識在的環境與背景下,才能理解他的定位。

這也是為什麼大多的理科學科第一堂往往像是歷史課在說明其背景。


如何檢驗我們懂一個學科,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碰觸相鄰的知識,因為兩者之間會有互通性可以相互援引,這在於傳統科學是由同一群發展,理論邏輯是通用。

歷屆以來的諾貝爾獎,也不少精彩的跨界演出,一如202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頒給「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由化學影響生物。

當然 Carolyn 本身自己在攻讀博班期間,指導教授休養就自己運營實驗室,和過往是哈佛樂團的鍵盤手的經歷,絕對足以讓大家懷疑哪來的爽文大女主(我是不是又給自己挖了個坑要補


至於怎麼檢驗自己真的懂了,可以參考「費曼學習法」,用自己的語言,將一項知識,講到讓一般人都能聽懂。


●| 網:知識網|✏️


到了這步,你手中所拿的知識就不在是碎片,而是有部分功能的零件,而你現在所有思考的就是如何把它們拼湊成一個能發揮功能的工具。

這個過程需要反反覆覆,有的時候你可能組裝出一個跟期望完全不同或根本無法發會效能的大鐵塊,但積年累月,你會開始有直覺要如何串起這些東西。


這種因熟悉而產生的知識,便是所謂的內隱知識,相對於外顯知識,可能能難以用語言、文字、圖表,但結合過往的情境與文化你就是知道這麼做會更快抵達目的地。

這點在彭明輝 教授的《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亦有提及。



●|拓:拓展力|✏️


關於如何在專業與擴展性領域間取的平衡,作者的建議是 80% 的精力用在專業能力開發,保住吃飯的工具, 20% 的業餘精力則用於擴展新技能,即創新。

他也推薦,指定主題後的寫作是「思想孵化器」,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現有的知識、自發蒐集情報,並創造出自己獨有的想法與觀念。


●|活:應用於生活|✏️


當掌握學習的技術後,不要僅限於運用在書本中,也要能靈活用在生活。

盡可能的作一件事有多種收穫,較基本、只需多花三分鐘的作法是,閱讀完成後,寫下幾句心得感想,總結你從這本書得到什麼,接下來你打算在吸收哪方面的知識。


生活應用方面,也可以用以協助流程改善或賦加意義。譬如運動很辛苦,那我是否能在運動的過程中作些喜歡的事,或者走路去逛商場,既運動到了,也降低了在商場的滯留時間;主管交辦複印文件或傳遞文件很無聊,那麼這份文件為什麼那麼重要,我是否該看一下,做會議記錄很無聊,那我是否能優化這個流程,這些都是活用學習力的方式。



🌟總結


我先在介紹過的《思維進化:用思考突破人生所有障礙》,同樣也是楊大輝的作品,因為邏輯結構清楚,並非是概念或試驗性的作品,我認為對沒閱讀習慣的的朋友也相當友善,如果在找書開始培養每日閱讀不妨從這幾本書開始


以上就是本周的分享,喜歡請記得追蹤跟小紅心鼓勵創作者們持續更新~

下週預定是由彭明輝撰寫的《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講解研究生與做學問的方法,有興趣可以先閱讀,這樣下週書籍推薦時就能有線上讀書會的效果哦。


《深度學習的技術》心智圖

《深度學習的技術》心智圖


🌟衍生閱讀


1.如果你處於人生困頓期 →

陪你讀書|Why so serious ?——《思維進化:用思考突破人生所有障礙》

2.如果你想對寫作了解更多 →

創作,為了更好的「知識變現」

🌟參考資料

1.https://vip.udn.com/vip/story/122866/6680659

對社會脈動、產業現況提出觀點與省思,找尋進步空間或接受現況、活在當下,並有足夠智慧區分其兩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