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悲哀 - 論知識焦慮

2024/04/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個年代都有屬於每個年代的悲哀,我認為現代知識焦慮是一個象徵性的悲哀圖騰,也是許多人面臨的困境。

我最早聽到知識焦慮一詞,是在網路上曾經很火熱在討論羅振宇「販賣焦慮」的話題。當時提及販賣焦慮,並沒有特定指某一段內容,更像是在指責,把透過讓現代人焦慮,來宣傳知識付費的各種行銷手段,都稱為販賣焦慮。我不識很清楚引爆點,但我得知這樣的話題,起源於2018到2019年羅振宇跨年演講的一段內容,概要是說:「在當代,每天只要沒有在進步,就是退步。」引發網路熱烈討論。

雖然透過讓大家焦慮來讓大家付費,這種「災難財」引發大家憤怒,能夠理解。但我更關注的是,大家為什麼真的集體焦慮了!

當代,「知識焦慮症」已經不只是一個熱搜詞,而是真的有人因此得了焦慮症。起因很簡單,就是被取代的恐懼。《謝謝你遲到了》一書,稱現在是加速世代,所有事情都指數型的成長。生活在這代的人特別有感,小時候網路連線還是用撥號,Web1.0的年代,學生時代正是 Web2.0 盛行時代,到大學自然而來也是學習相關知識。等大學畢業或是剛入職場,卻進入 Web3.0 的時代。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我大一的時候,雲端技術剛盛行,大學還沒有教授相關知識。我自學雲端技術,還被老師請上台說明給大家。結果等我畢業的時候,公司基本上Iaas都會上雲,都有導入雲端架構,成為一個很普遍的知識。

而在當代人,統一被所謂的知識焦慮困擾,我認為還分為兩種恐懼。第一種是被取代的恐懼。之前看到一個新聞報導,在美國有一位自由接案作家,以前有數十家企業跟他合作。因為ChatGPT的出現,幾乎所有企業都跟他解約。已經要40歲的他,只好開始學習水電工,因為他覺得水電工是近幾年最不容易被取代的工作。還看到另一個報導,日本一位即將要畢業的藝術系學生,嘗試跳崖自殺。因為他發現他研究數周的課題,AI可以在幾分鐘內就畫出來,他覺得未來毫無希望。

我最常社會上,對於這些人的鼓勵是,「世界上有很多工作,你可以轉換跑道」、「妳還年輕,可以學別的東西」。我個人不是很喜歡這種鼓勵,因為要知道有些人從小的夢想或是志向,被擊碎的時候,那不是轉換跑道層面的問題。當然,更有人說「夢想跟工作不一樣,你還是可以繼續畫畫」。這也是讓我匪夷所思的說法,因為很多時候一個人喜歡一件事,是因為能夠讓他獲得成就感。當今天他從小的興趣以及自己認為擅長的實情,社會卻宣判不需要。我認為沒辦法透過,「夢想與工作兩回事」這句話,就能切割開的感受。

第二種焦慮是,輸別人的焦慮。我從以前學了AI、數據分析、區塊鏈等知識,卻發現沒過多久,別人好像也會了,或是工具就可以輕易取代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自己的平庸與無力,我更常感受到的是,自己沒有專業。所以你拚了命,想去學習別的東西,嘗試證明自己的不同,卻日復日、年復年。

我小時候很喜歡看天空,喜歡天空的遼闊,認知自己的渺小,也認知煩心事,更是微不足道。但我在一次的演講曾經說過:「我人生最悲哀的一刻,不是被家人、朋友背叛,不是創業遇到挫折,更不是工作不順利。而是有一次,我朋友遲到,手機訊息也回完了,於是我抬頭看天空。好陌生的熟悉...那是我覺得自己最悲哀的一刻。」


有解嗎?


我不知道絕對的解答,但我知道自己的解答。後來,這些過程,都是我的生活。轉換目標是我的方法。

我不把贏過別人、證明自己、或是不被取代當作人生目標,而是我在追逐這一切的過程中,才建構了我,獨一無二的我。沒有這些過程,無法凝煉出我的個性、選擇與人格。

所以,未來怎麼樣不知道也不重要,我活著的過程,就是意義。

知識很多,是真的。可是知道越多,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就越廣。我的時間有限,我不知道能夠認識多少。但是我很好奇,也想看到,所以我學習知識。

這就是我的存在的意義。

76會員
96內容數
將 CNN, BBC 等國際知名新聞平台翻譯成中文,協助國人快速掌握國際新聞脈絡。讓知識不限於國內大小事,而能放眼國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