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方法論=底層邏輯+環境變數。─底層邏輯

2024/04/2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ㄧ、摘要

《底層邏輯》是由中國知名商業顧問劉潤所著。劉潤是潤米諮詢的創始人,並主持『5分鐘商學院』,曾任微軟戰略合作總監,也為騰訊、百度等多家知名企業提供戰略諮詢。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方法論 = 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其中「底層邏輯」是解決問題的基礎,「環境變數」則會隨著時代、行業等因素改變。本書旨在探討這套核心思維及其應用。

書的內容分為幾個主要部分,分別涵蓋了對錯的價值觀、思考方式、個體進化、理解他人和社會協作等方面。每個章節都配以簡單易懂的例子和作者的個人見解,為讀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間。


二、印象深刻的例子

書中令我覺得經典的例子有很多,我挑些對我而言較有印象的例子。

對錯的多面性

壞人 A 將好人 B 誘騙至 C 的沒有鎖門的工地,B 失足摔死了,這是誰的錯?

有三種對錯的價值觀會決定最終會是 ABC 誰的錯。不同的價值觀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我們的身份是判斷是否違反法律道德的法學家,會認為 A 錯了,因為他誘騙了 B,也是一般人最常扮演評斷社會對錯的角色。然而還有另外兩個觀點,B 和 C 也可能有錯。若我們的角色是商人,由於 B 失足而死損失最大的利益,整起事件是錯在 B 應要多些警覺性。若我們的角色是經濟學家,我們則應該責怪工地 C,因為它沒有上鎖(最小成本)才導致了這場憾事。這個例子表明,對錯的判斷取決於個人的身份和立場。

這個案例很有意思。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的價值與對錯有許多不同面向,這也與我們身處的環境與立場有關,我們時而是法學家、商人或經濟學家,也可能是多個身份的綜合。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在形塑自己的生活準則時,必須要建立一套判斷事情的行為準則,然後時刻反思、調整與共存。


看待工作的方式—把工作當玩

過往我們總認為要做到工作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然而大部份人太強調某一邊而導致工作或生活失衡。這裡劉潤提供一個想法,認為「要把工作當成玩」。在書中他把工作區分為「創造價值」和「消耗價值」兩種,把玩樂區分為「有樂趣」和「枯燥」兩種。這兩兩的變化就可以產生四種組合:

第一種類型的事情,是既枯燥又消耗的玩(沒有樂趣&消耗價值)。如整天無所事事、躺在沙發耍廢。盡量避免這類型的事情。
第二種類型的事情,是有樂趣但消耗的玩(有樂趣&消耗價值)。如逛街、看電影、唱歌聚會,這些事情會消耗時間和金錢來換取快樂,但多數是短暫的,偶而還會讓你在事後感到空虛。
第三種類型的事情,是枯燥但有創造的工作(枯燥&創造價值)。這裡指的是我們大部分人從事感覺枯燥乏味的正經工作。儘管不有趣且枯燥,但是會創造價值,且會幫我們賺進鈔票。然而,當我們賺錢之後呢?就又會去重複進行第二種類型(有樂趣但是消耗)的事情。
第四種類型的事情,是兼具樂趣和創造的工作(有熱去&創造價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我們身邊有些人總是對於工作充滿熱情,他會主動賦予工作的意義,並在工作的過程當中找到無窮的樂趣。他們的工作和娛樂之間幾乎沒有界限,因為他們始終在工作,也始終在玩。

哪個比較好?聽起來是第四種的較好,然而人通常是多面性的,甚至可能同時具有一到四種態度。舉例來說,即使是你很有興趣的工作,老闆(或客戶)也不總是指派給你喜歡的任務目標。若是不喜歡的任務目標就是前者,反之則是後者。

作者認為在工作上盡量找到第四種類型的事情,並盡可能地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用玩的動力創造更大的價值。另一個是我個人的想法,若只找到枯燥但有創造的工作也可以,可以用第一種類型和第二種類型的事情來回血,只是時間要盡量短才好 XD


人脈的本質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常有充滿負能量或扯後腿的人。當你需要幫忙時,總是找不到合適的人來幫忙。過往我們總是會怨自己人脈怎麼這麼差,是不是應該盡可能參加社交多結識一些有能力的人?這裡作者給了一個看法—

那些能幫到你的人,不是你的人脈;只有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脈。

我們的能力決定了我們能幫到什麼人,這些人會圍繞在我們身邊形成社交圈。這意味著建立人脈的關鍵在於不斷提升自我價值,這樣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人加入你的社交圈。這個觀點非常實用,因為它提醒我們在追求人脈時,要專注於自身的成長。對應至書中的節錄:

「如果想要累積人脈,就是不斷累積自己的價值,不斷輸出自己的價值。當你能幫越來越多厲害的人,你的人脈網絡才會變廣,你的人脈品質才會提高。」

當時我看到這邊時,剛好對應到近年的心情寫照。當我在生活與職場發生困難,想向身邊的人求助時,總是找不到合適的人。即使他人願意幫忙,若他人的回應不如預期時,我的心情也會變得不好,甚至有時我會想轉向責怪他人(非常糟糕的心態XD)。

然而,這些問題最終都是自身能力的反映,應向內尋求自己的提升。或許就如書中所言:人脈的本質就是價值的交換,你能給予什麼樣的價值,就會交換到什麼人脈。與其責怪他人,不如

  1. 轉個念,不論成敗願意幫忙就是 100 分了。
  2. 提升自我價值,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雖然這是在講人脈,但我覺得這樣的底層邏輯可以適用於各式各樣的情境,如職場、生活、交友與戀愛皆可。



普通和優秀的差距,在於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

最後我則在書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篇章,普通人和優秀的人的差距。

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現象,而優秀的人總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 

這個篇章中,作者舉二戰時盟軍作戰的情況為例。

當時戰爭時的轟炸機損耗很大,即使有幸歸來,機翼上也總是佈滿了彈痕。司令決定在有限的資源下強化飛機的鋼甲,藉此提升生還率。要裝在哪裡呢?憑經驗上來說,回來的飛機在機翼上總是佈滿著彈孔,因此司令決定裝在機翼上。
這時,一位擔任盟軍顧問的統計學家說:「司令,你看到機翼中彈還能飛回來,也許正是因為它很堅固。機頭和機尾沒有中彈,也許正是因為這些部分一旦中彈,飛機就飛不回來了。」
盟軍司令聽到後大驚,趕緊派軍隊去戰地檢查飛機殘骸。果然,被擊落的飛機,都是機頭、機尾中彈。飛回來的飛機,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沒有被擊落,只有被擊落的飛機才知道。但是,被擊落的飛機,已經永遠無法開口了。 普通人憑藉飛回來的飛機的「經驗」,決定加強機翼鋼甲。但是優秀的人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知道那些被擊落的飛機應該是由於機頭或者機尾中彈。

普通人基於他們對於返回基地的飛機的「經驗」,認為應該加強機翼上的裝甲。然而,智慧的人通過觀察更深入的現象,明白到那些沒有返回的飛機可能是因為機頭或機尾受損而被擊落。我們在面對問題並尋找解決辦法時,往往迷信於他人的成功經驗。儘管他人的成功經驗確實有價值,但他們分享的方法真的就是促成他們成功的關鍵嗎?這些方法是否適合我們呢?答案未必肯定。

因此遇到問題,我們儘管強調眼見為實的「經驗」很重要,且很多情況下確實如此。但有時經驗也會欺騙與誤導我們,使得我們看不到事實的本質。因此作者提供一系列的行為準則提供我們面對重要決策的思考:

  1. 拋棄個人自身的經驗,不要輕易下結論。
  2. 運用「假設驗證結論調整」,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並根據求證的結論做調整。
  3. 不要被利益立場左右,就事論事。

這非常困難,但在做任何決定時皆可以提醒自己想想看~


三、結論與個人心得

  1. 書中結構:★★★★☆
  2. 寫作風格:★★★★★
  3. 主題內涵:★★★★★
  4. 內容共鳴:★★★★★
  5. 創新內容:★★★★☆

總的來說,『底層邏輯』是一個很有深度的作品。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感受到劉潤的智慧和見解。本書提供了一套可檢驗的邏輯,並將這些理論與生活和職場中的真實案例相結合,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它不僅提供了豁然開朗的視角,還能激發讀者的思考。其中我特別喜歡書中的案例和分析,可能在這邊沒辦法全部提及,因此我就選擇對我印象最為深刻的面向(對錯、工作、人脈、處事),加一些個人淺薄的人生經驗分享。此外,本書的每個章節皆為互相獨立,非常適合在空閒時間選擇感興趣的部分閱讀。

最後是一些個人雜談。近期我發現由於自己越來越接近求速成的直線思維,導致在需要對外輸出的場合(如演講或報告)時總是有些無力。儘管上半年我有朝著不同面向努力,如觀看影集、參加活動、找好友整理思緒,積累了一些東西,但效果都沒有很好(可能僅僅只是瀏覽或朋友不總是有時間)。因此我想要找個公開的平台結構化自己的思緒,就剛好收尋到方格子這個平台。我在這裡主要當作個人筆記(閱讀的書、觀看的影集或是論文),若能遇到有興趣一起討論的人就太好了~

內容總結
底層邏輯
5
/5
0會員
1內容數
這裡主要是放些個人的筆記(閱讀書目、閱覽影集或相關演講),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