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買進>一本透過數據回測近100年理財與投資的最佳解法。

2024/04/2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這篇算是讀了<持續買進>這本書的心得筆記,例如你應該為退休存多少錢、單筆VS定期定額、何時買進與賣出、為什麼投資仍須靠運氣;雖然這些問題對於在投資市場多年的人應該都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了,但作者用真實數據回測近百年的美國市場,來實證這些投資理論。對於投資老手算是補足了數據驗證這塊。

另外還有關於如何儲蓄、如何開始投資、買房VS租房、該不該舉債這些人生理財問題,也有提出一些基本的見解,對於投資新手也是一本入門的教科書。


以下為個人讀完後認為比較客觀的觀點以及結論,至於此書最重要且最大篇幅陳述的是提供真實的回測數據以及圖表,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翻閱,此篇就不贅述了。




關於儲蓄的最佳建議: 把你能存的錢存起來。

  1. 你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所有權,用你的收入去獲得更多生財資。
  2. 主流的理財建議,大多要你去質疑你的決策。你應該買這輛車嗎? 每天一杯拿鐵,這樣好嗎?
  3. 解決花錢的罪惡感,1.兩倍原則 2.聚焦於滿足感的最大化
  4. 兩倍原則: 感覺像揮霍的東西,就拿相對應的錢投資或捐贈;
  5. 聚焦於滿足感的最大化: 增進滿足感而非快樂,如果咖啡能增進工作專精度,那就有必要。



生活方式的膨脹: 加薪時需存上更多比例的錢

  1. 把加薪額的50%存起來,簡單的原則: 一半給現在的你,一半給未來的你
  2. A小姐儲蓄率為50%,代表50%拿去消費,因為消費低,假設未來工作20年退休。
    B先生儲蓄率為10%,代表90%拿去消費,因為要維持相同消費,假設未來工作60年可以退休(基本上可以工作60年的人很少,B先生應該幾乎無法退休)。

A小姐後來加薪了,一樣只維持儲蓄率50%,就同時代表生活消費也提高了,需延後退休年齡才能達到目前相同的生活水準;

作者試算: 原儲蓄率5%,加薪額應存比例為27%

              原儲蓄率10%,加薪額應存比例為36%

              原儲蓄率20%,加薪額應存比例為48%

原儲蓄率60%,加薪額應存比例為79%

因為低儲蓄率在加薪時,總支出變化百分率小於高儲蓄率者。(反直覺)



取得學位是否值得: 學歷是你尚未學會投資時最值的投資

學位現今價值= (終身收入增額/2)-為取得學位而損失的收入      

*40年以每年4%折現率(通膨)換算成現值,簡化為除以2

*以台灣為例大學學位為4年,假設損失4年的收入


假設原月薪30000,取得大學學歷後月薪40000

工作40年終身收入增額=10000*12*40=48000000

學位現金價值=48000000/2-(30000*12*4)=960000 (96萬)

即如果取得大學學歷後,能加薪1萬元,代表此學歷價值為96萬。



何時退休: 存到能退休的錢也許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少

  1. 4%法則:  總退休儲蓄(股票+債券)=25 X 年超額支出

例如: 未來每個月想領40000元,每個月有10000元退休金,則 總退休儲蓄= 25X(30000*12)=9000000 (900萬)

未來每個月可以提領總資產4%,能提領30年。

#在台灣退休時其實還能每個月領勞退和勞保金,遇過很多的保險理財在規劃退休時都忽略這點,也許存到退休能用的錢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少。另,在這邊存到的數字是同等價值的資產,而不是現金或不會增值的保單。

  1. 跨越點法則:  跨越資產= 每月支出/月投資報酬率

例如: 每個月想領30000元,年投報率4%(月投報率近似值為4/12),則 跨越資產= 30000/ 0.33%=  909萬




何時買進:  平均投資策略(定期定額)VS現在買策略(單筆投資)

最佳開始的時間是昨天,次佳開始時間是今日
  1. 有人可能覺得,我們經常處於市場崩盤邊緣,但事實上,重大的市場崩盤並不多見。這也是為何在整個歷史中大部分時間,定期定額的績效比單筆投資差的原因

風險: 單筆投資的標準差風險,總是高於定期定額。

擔心風險的話,應考慮單筆投資,投資於較保守的的資產組合,例如60%股票+40%債券。

小結: 單筆投資為最佳,但考慮到風險,也可選擇單筆分散投資


  1. 分批買入,然後把閒錢投資國庫債券?

這類人很少,大部分還是抱著現金;以這類投資法,績效比單筆投資的績效差福縮小了,但績效仍是較差。

 

  1. 考慮估值CAPE(週期調整本益比): 大盤位階在高點,定期定額績效可能小贏單筆投資

平均投資策績效差於單筆投資績效的幅度,確實隨著本益比提高而縮小。

當本益比大於30,定期定額比單筆投資績效高出1.2%。

本益比於25-30,定期定額仍輸單筆2%,但本益比大於30,唯一出現在網路泡沫時期,且有樣本太小導致分析的問題。

若因為本益比太高而觀望等待,可能錯過某些大額報酬,也可能等不到大回檔。


唯有市場崩盤時,定期定額才有好的報酬,但正是市場崩盤時,你會最不熱切於投資。

 

  1. 那逢低買進呢?

假設剛好在兩個新高點之間,找到最低點投資,經回測後:

逢低買進策略在1928-1957以及1996-2019贏過定期定額,因為這兩個期間恰好持續很長的大熊市;但把時間軸拉長來看,逢低買進策略大多輸給定期定額。

#這也只是假想推測最佳買進狀況,沒人可以每次逢低買進。

結論: 你應該盡早投資,且盡量經常投資。



何時賣出: 買進要快、賣出要慢。

由於長期市場頃向揚升,越晚賣越好,漸進賣出通常勝過馬上賣。

原則: 買進要快、賣出要慢。

 

再平衡的好處: 

由於市場長期上揚且股票市場漲幅較大,不再平衡的結果投資組合股票佔比會拉大。再平衡通常不會增進報酬,但可以降低風險。但如果在長期市場低迷時期,再平衡持續賣出債券買進股票,反而持續下跌。

 

再平衡策略最困難的地方在於: 找出適當的頻率。

目前根據回測沒有一種再平衡的頻率比較好,但再平衡的頻率越高,成本越高。

 

其他更好的再平衡策略: 持續買進。(累積再平衡)

例如目前的投資組合股:債=7:3,目標是6:4,繼續買入債券,直到配置回到6:4為止。

根據回測,以每個月增加投資的方式再平衡,有時可以使你的資產價值最大跌幅減少一半。

累積再平衡唯一個差別,就是當投資組合規模增大後,可能沒有足夠的資金做到完全再平衡。

 

投資的目的: 先把錢用於你需要的生活,再考慮為了你想要的生活而冒險投資。




投資靠運氣: 運氣可用延長賽局來平滑

檢視S&P500 每10年報酬,可能獲得16.6%,或是-3.1%,

拉長至每20年報酬,最高報酬為13.0%(1970-1990),最低為1.9%(1950-1970);

拉長至每30年報酬,最高為7.4%,最低也有5%。

假如A年報酬可勝大盤5%,B年報酬輸大盤5%,僅投資20年期,B可能剩於A。

但投資拉長至30年,A的報酬率肯定勝於B。

 

報酬順序風險: 單筆投資沒影響

假如:

第一年+25%

第二年+10%

第三年-10%

第四年-25%

1*1.25*1.1*0.9*0.75=0.92815

 

第一年-25%

第二年-10%

第三年+10%

第四年+25%

1*0.75*0.9*1.1*1.25=0.92815

 

但日後增加(或減少)投資金額,投資後期出現負報酬影響較大。報酬率順率的差異導致你的投資資產組合的最終價值大大不同。

 

結尾最重要: 由於每個人投資部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大

最重要的投資報酬率落在你接近退休時,若你的投資資產此時遭遇大的負報酬,積蓄將大減,且未必能活得夠久看他補回來。

假如是2000年出生的人,依照65歲退休年齡,需要再2065-2075獲得人生最佳報酬率。

 

減輕壞運氣造成的影響是時間。


減輕損失的方法:

  1. 用足夠的低風險資產(債券)分擔風險
  2. 市場低迷時降低提領律
  3. 考慮兼職補充收入
  4. 活久一點



入場費: 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險

假如 一個人有上帝視角,可以完全避開風險

  1. 避開下檔策略: 跌幅大於5%時,完全投資債券市場。回測結果:  1950-2020之間,由於太常撤出股市,到了2018年,財富價值比買進並持有少了90%。
  1. 跌幅大於40%時才進場,唯一撤離股市的是2008年,2008年後此策略才與買進並持有不同績效。
  2. 使財富最大化,跌幅達到15%以上,那些年避開投資股票市場完全投資債券,績效會比買進並持有高10倍。

可是無法預測當年市場的最大跌幅,得經歷一些下坡路,這是股票投資人的入場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