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工作與數位遊牧的crossroad - 你要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嗎?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家對勞動節還有什麼感覺呢?大家是勞動階級嗎?藉由勞動節的啟發,我們來聊聊「自由」這個有點哲學的議題。

最近賢和宜剛好處於「自由工作」與「回歸企業」的crossroad,那自由工作和數位遊牧分別是什麼?

「自由工作」是指脫離了組織、不再受雇於特定公司的一種工作形式,你可以自主安排工作時間和地點。而「數位遊牧」則比較像是一種工作模式,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讓你可以隨時隨地在不同的地方移動辦公,只要有電腦和網路就可以。

自由工作≠數位遊牧

即使是自由工作者也可以選擇在固定的地點工作,例如在家裡或租用的工作空間,而數位遊牧者可能隸屬於某個企業,但公司允許他自由選擇工作地點。雖然兩者都有很大程度的彈性與自由,但重視的面向可能不太一樣。

不過自由的背後是自律,沒有老闆或同事監督,就得要自己管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同特質的人會適合不同的工作模式,所需要的自由程度也不一樣。就像身為自由工作者的宜喜歡在國內數位遊牧,但就不太適應跨國數位遊牧,因為太多無法掌握的時差和環境變化,會影響到宜每日的工作產出。在選擇這種彈性的工作模式前,你也可以想想自己到底適合哪一種?

自由有兩種

我們在企劃這個議題時,找到了<時報出版>的一篇文章,其中就提到自由不只是隨心所欲,是主宰自我的能力。

俄國裔英國籍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Sir Isaiah Berlin(以賽亞·柏林)提出了兩種自由的概念:消極自由和積極自由。

消極自由就是所謂的「無外力干擾」的自由。在這種自由下,沒有人可以阻止你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沒有人可以限制你的行動。這種自由聽起來很吸引人,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危險。

舉個例子,假設你被放在一個荒島或荒漠中,沒有任何外界干擾,你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但你可能也活不久了,這種情況下你也很難實現理想。

積極自由不僅是擺脫外界干擾,更重要的是能夠自主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和價值。積極自由讓我們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其他因素所控制。

但是要實現積極自由並不容易,需要自律和自制和其他條件的配合,才能讓我們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標與價值,就像是當你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你不只是去做了,而是會考慮到這件事情是否對你有益,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

舉例來說,爵士樂手在表演時展現的自由奔放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建立在對爵士樂的基本功和規範的理解之上。同樣地,畫家畢卡索的抽象畫背後也是建立在他紮實的技術底子之上的。

沒興趣源自於無知

在「成為自由人」這本書裡面,作者有提到一個滿發人深省的概念-「沒興趣源自於無知」,作者提到大學時代原本對中國美術史興趣缺缺,對西洋美術史很著迷。但後來因為升學的關係得去研究中國美術史,才發現原來如此有趣。所以我們有可能因為對某件事物的「無知」導致以為自己沒有興趣,如果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未知,或許能發現原來自己可能對某些領域有著意外的喜愛。

而賢現在也用更開放的心態和Headhunter接觸、面試,但相較於過去比較汲汲營營的追求外在條件很好的工作,現在會用更不慌不忙且自在的心態,更全面地思索職涯選擇。

自由、自主、自在

很多人心中很渴望「自由」的狀態,但有時候或許追求的並非單純的工作彈性或不受拘束,而是一種自主決定如何完成工作,擁有更多空間與舞台發揮自己才能的權利,或甚至是一種心境上的自在感。

希望透過這種有點「哲學」的討論,可以讓大家更了解自己想追求的自由到底是哪種自由,更了解自己就更能確立方向,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對自由還有其他想法嗎?你想要的自由程度又是什麼呢?對自由工作和數位遊牧有興趣的朋友也歡迎跟我們交流(或一起約去咖啡店數位遊牧一下)。

Podcast更好聽:EP17 【勞動節特輯】你要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嗎? 數位遊牧 v.s. 自由工作,以及你追求的那些自由自在

職涯諮詢師李宜芳分享各種職涯與生涯規劃乾貨,喝杯咖啡聊聊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