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文章
關於閱讀這回事(7):筆記是為了分門別類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何筆者強調要做筆記?只有動腦去讀一本書,至少把內容在講什麼,有效的記起來,至少知道這本書在講什麼概念,要去問人才曉得問什麼。筆記做多了,之後少做也還好,筆者主要是希望你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將大腦內「讀」書的功能打開,不是「看」書而已。而這個步驟,是為了下一步打基礎。

再重申一次,這不是大學期中考讀書教學,是給出社會的成年人,自我成長的讀書方法「建議」。內容是筆者自己讀書、寫部落格、開粉專,平均每天2千字寫作量20年的經驗,你也可以不認同,這裡只是分享。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將閱讀化為血肉:以自己的邏輯建立知識地圖

這種做法目的在於,將知識快速的分門別類,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可以避免自己混亂。

分門別類?你或許會感到疑惑,書本自己不就有分類了,何必再做一次? 

這邊的分類,指的是「這門知識在自己的腦袋裡屬於那一類」,成年人在閱讀時,並非一張白紙,而有一套自己的世界觀。當我們讀書時,讀進去的意思,更像是把書中內容,融入到一個小世界。

這很像是網路遊戲,讀一本書很像是開新地圖,讓玩家有更多地方可以探索。打個比方,好的分類是指平原出去接丘陵,丘陵外面是山丘,山丘裡面有洞窟。糟糕的分類是新手村出門左轉是魔王城,右轉是黃泉比良坂。

筆者的意思,是我們讀書時,要能夠將書本的內容,一條條剝離下來,融入自己原有的思想,化為血肉的一部份。而這個過程必然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且不同分類都有其道理,每個人擁有自己的思想地圖,跟他人不重疊。

盡信書否?思考可積極態度要謙遜

舉個例子,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每一個讀經濟學都會看,非經濟生也可以,但這就代表每一個人讀國富論,都得要有一模一樣的結論?當然是不用,不僅不用,還可以是截然不同的觀點。

前段才說,每個人自己都有一套世界觀,讀書是要擷取當中有益的部分,若對自身的世界觀造成衝擊,你可以打掉重練,也可以加以修正,更能提出反對論點。國富論當然偏向經濟學書刊,但亞當斯密有自己的哲學思考,還可以搭配歷史背景,對比現代與當代差異。人人都有切入的角度,獲取屬於你自己的心得。

只是,我們還是要保持謙遜的態度,國富論到現在幾百年,有些已經算是定論,那我們閱讀時若有感到疑惑,就不該認為是亞當斯密很蠢講錯,而是去思考為何專家都這樣說,是不是自己哪邊想錯了。

所以,分門別類的意思到底指的是什麼?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06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6.5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